沒有絕對的標準

 

文/胡瑋婷 諮商心理師

 

懷孕第六個月時,我協助擔任全校導師輔導知能研習的司儀,長期關在辦公室裡的我,終於有了「見人」的機會,讓我遇到其他熟悉的外單位同事們,發生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我才剛走進簽到處,就遇到過去業務曾頻繁聯繫的小英,她見我的眼神相當錯愕,驚訝地說:「才多久沒見,妳肚子怎麼變得這麼大?」

 

「可是我已經六個月了欸!」我不以為意地說。

 

她竟然回答:「可妳還有四個月的成長空間……現在就這麼大,之後怎麼辦?」

 

接著,我們寒暄了幾句話後,由於研習會議即將開始,我得入場準備。我才剛踏入會場,恰巧遇到曾是主管的張教授,她主動向我打招呼後,告知隔壁的教授說,我是心理師,現在懷孕六個月了,再四個月就要生了,那教授驚訝地看著我的肚子,並向張教授說:「阿,肚子勒?怎麼沒看到。」

 

張教授回應說:「她本來就很瘦,所以看不出肚子。」

 

我笑了笑,好像被洗了三溫暖。若要我計算親朋好友對我肚子是大是小的分析,哪個比較多,我還真算不出來。只是,肚子的大小,誰說得算?他們究竟以什麼標準來看呢?

 

我想,大多數都以他們自身經驗的標準來看。像是一件事情的好壞,也是透過自身經驗的標準來評估,每個人的經驗不同,自然延伸出不同的標準,在分析與評價他人的狀態時,就有不同的結果產生。

 

大部分的人,都期待自己能符合他人的標準與要求,因此當他人反映不如自己預期時,我們可能因此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感受到被攻擊或被貶低。例如:「別人都那樣做,你為什麼不行?」此時,我們就會感到相當的不舒服。

 

然而,沒有人能符合所有人的標準與期待,難道我的肚子要依據親友的標準,表演忽大忽小的特異功能嗎?所以,有些評價,我們聽聽就好,不用較真。

 

不過,我們倒是可以試著去理解對方的標準在哪裡?如何訂出來的?再理解對方如何建構自己的框架時,你將會發現這只是來自於彼此經驗的迥異,我們也無須專注於好壞與否,而延伸出各種負面情緒。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裡也會有自己活著的標準,我們得嘗試理解這樣的標準是如何被訂定的?訂成如何?是自己喜歡的?合適的?還是強自己所難的?隨時檢視,有沒有需要再次修訂人生的規則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