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傷/殺防治中導師的角色與協助

 

講師/方將任 諮商心理師

 

活動紀錄

 

教育部相當重視自殺防治這個議題。近年來,學生自我傷害行為逐漸呈現攀升狀態,老師的敏銳度和覺察力越高,就會發現學生的憂鬱頻率越來越高。

 

所謂的守門人,即指陪伴學生時,需用心關懷,展現同理心,而這個陪伴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就能發揮功效。高超的技巧反而是其次,重要的關鍵在於同理心。

 

很多時候,師生之間相處的困境,可能來自於學生的想法,例如:我們又不熟、你不了解我、沒人在乎我、我只能孤獨的面對等。當老師能與學生建立適當的關係,老師就比較容易了解學生,進而協助學生。

 

同理心的展現是需要練習的,老師能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演練。

 

一、同理的態度是真誠與尊重

1.無論懂與不懂,誠實是最好回應,學生會感受到老師的關心。

 

2.用我的真誠來交換你的真誠,將限制與困難告知學生,仍以關懷態度,先緊後鬆,             設定界線是重要的。

 

3.要感謝每位願讓我懂的人,感謝學生願意真誠袒露。

 

4.沒有誰能夠完全懂另一個人,多一點彈性空間與學生確認。

 

5.我只是你生命經驗的一小段歷程,高品質陪伴,但非一輩子,不要給自己太大的使             命感,集中在可做到的部分。

 

6.系統的分工,輔導室能夠分擔與協助部分。

 

7.我無權否定及扭轉你的想法與感受,學生有自己的生命經驗,不能接受但能接納。

 

二、開口前先學會積極傾聽、專注與接納

1.我的表情你能懂嗎?

         以表情符號讓老師解釋。

 

2.我說什麼你能懂嗎?

         初次見面避免以問題解決方式介入,但重點是讓學生多說一點,再轉介給            諮商中心。

 

3.我的情緒你能懂嗎?

         寫下四種常用的情緒,並延伸類似兩種情緒的詞彙,多累積情緒詞彙是重            要的。

 

4.我在乎什麼你能懂嗎?

         抓住學生在乎的事情而非自己在乎的事情(先看見學生的情緒與重視的,在處理         後續的困難或危機)。

 

5.我需要什麼你能懂嗎?

         反映出學生的需求,同理:情緒感受+需求渴望。

 

三、別把質疑與否定當問句,以「我」為開頭回應,避免以應該回應(有時候是隱藏的命令)。

 

四、因應與介入

1.辨識與觀察學生狀況

         課堂內:客觀(缺席、遲到等)與外在行為(聒噪不安、不節制發問)。

         課堂外:邊緣、眼神與行為躲避、衛生習慣不佳。

         觀察-防衛:眼神銳利亢噪:凸眼低落:濁濁的。

         常出現的情緒狀態-緊張、焦慮(廣泛焦慮、恐慌、畏懼、強迫)、狂躁、情           緒低落、情緒低落像是洩了氣的皮球;憂鬱像是陷入泥沼。

 

2.危機狀態

   (1)自殺徵兆

       語言、行為、事件。

 

   (2)網路上可能的自殺線索

       告別、絕望、自責、死亡及混亂文。

 

3.處遇與轉介(一問二應三轉介)

   (1)一問

       輕鬆問候、回饋觀察、詢問情況、探問危機。

 

   (2)二應

       回應同理、表達關心、支持鼓勵。

 

   (3)三轉介

       引發改變需求、表達協助意願、推薦專業資源、陪伴一同往前。

 

 

活動照片

 

簽到處

學務長致詞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活動參與者的文字回饋

 

1. 如何協助學生,觀察情緒、同理心、憂鬱症同學,尤其自殺傾向如何輔導,有助於          目前學生輔導。

2. 對憂鬱症有更深入的瞭解。

3. 對如何從同理心的角度去輔導學生,有進一步的理解。

4. 能聚焦在對有自殺意念的學生,有基礎守門的概念。

5. 增加與學生的溝通技巧GOOD。

6. 更清楚輔導學生的技巧。

7. 內容豐富,深受啟發,是很有幫助的課程,非常感謝演講老師,以後輔導學生時,          會技巧性的引導及正面回應對方。

8. 瞭解如何與學生有效的溝通。先進行關懷情緒的對話,來了解學生,從旁協助。

9. 瞭解同理心的意涵與重要性。認識憂鬱症的基本辨識方法與輔導注意事項。

10. 深入淺出,讓老師知道如何陪伴、傾聽學生。

11. 同理、溝通方式、如何運用。

12. 瞭解憂鬱症之處置。

13. 瞭解如何幫助這些學生。

14. 對學生的輔導與觀念更有系統。

15. 重新思考檢視自己與學生的談話方式,學習與學生的同理心及與學生的談話技巧。

16. 瞭解如何和有自傷/殺傾向的同學互動。

17. 學會與同學會應與溝通的技巧,老師說得很棒!

18. 清楚了解責任與方法。

19. 為自殺防治及諮商技巧有所幫助。

20. 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有具體幫助。

21. 為輔導情緒困擾與自殺的學生有幫助。

22. 了解學生提供情緒的重點,而非我要看的重點。

23. 對情緒的覺察、輔導與自殺防治有更深的了解。

24. 為學生輔導知能提升有很大的提升。

25. 對於"自殺"的前置、關懷有更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