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精障世界,給予適時協助

 

 

導師透過本期校園常見的精神疾病種類與簡述,理解精神疾病可能產生的症狀或行為,進一步引導精障同學及時得到適時的資源與協助。

 

精神疾病的定義

 

心理病理學是研究人類為何以一種變態、無法預期、有時怪異、自我挫敗的方式來行動、思考與感覺的一門學問。

 

首先,我們先來探究DSM-5精神疾病的定義,它包括:

 

1.失功能的症狀:精神疾病是認知、情緒調節或行為的臨床顯著困擾症狀,反映出個
                              人心裡、生物或發展歷程的失功能(dysfunction)。

 

2.苦惱或失能: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活動的顯著苦惱或失能(disability)。

 

3.非正常的壓力反應。

 

4.社會環境因素的考量。

 

此外,DSM(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對於精神疾病定義的關鍵要素為:

 

1.個人痛苦(personal distress):焦慮症、憂鬱症。

 

2.失能(disability):在一些重要的生活領域(工作或人際關係)上有缺陷,以致無

                               法像一般人一樣自在生活。例如:恐懼症、自閉症。

 

3.違反社會規範(social norm):強迫症的反覆性儀式、思覺失調症的與聲音對話。

 

4.功能不良(dysfunction):焦慮、幻聽。

 

分辨精神疾病症狀

 

導師如何評估同學是否有類似精神疾病的症狀呢?以下七點提供導師參考:

 

1.儀表方面:怪異或蓬頭垢面。

 

2.動作行為方面:出現攻擊、破壞、自言自語、終日臥床等怪異行為。

 

3.生活方面:與人之間有疏離感,人際關係退縮,學業一落千丈,無法照顧自己。

 

4.情感方面:情緒不穩定,比平常高昂、悲傷、焦慮或緊張。

 

5.意識方面: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或反應過度。

 

6.知覺方面:出現幻覺,外界根本沒有刺激,卻感覺刺激存在,如:聽到有人指使其

                  做某事或聽到他人責罵的聽幻覺,以及看到蟲在身上爬的體幻覺等。

 

7.思考方面:有一些奇怪的脫離現實的看法,也就是「妄想」,如:相信自己有超能

                  力、以為別人會愛上他或自己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等妄想。

 

認識精神疾病:焦慮症

 

有關焦慮症,我們必需先了解焦慮 vs. 害怕:

 

   1.焦慮 anxiety:對未來事情的擔憂。

 

   2.害怕 fear:對立即威脅的反應。

 

焦慮症的種類包括以下七種:

 

   1.特定畏懼症:害怕物體或情境,與任何真正危險的程度不成比例,至少6個月。

 

   2.社交焦慮症:害怕陌生人或他人的檢視,至少6個月。

 

   3.恐慌症:對於一再的恐慌發作感到焦慮,害怕失去控制感、心臟病發作、發瘋、
                        死亡,且做出不適應的行為改變(如避免運動/出門),至少6個月。

 

   4.特定場所畏懼症:對於自己所在之處境感到焦慮,擔憂如果出現焦慮症狀時,很
                                    難逃離或獲得幫助,至少6 個月。

 

   5.廣泛性焦慮症:無法控制的擔憂,至少6個月。

 

   6.分離焦慮症:與依戀者分離時會感到害怕、焦慮,或害怕依戀者受到傷害,不情
                              願離開依戀者,會做惡夢及痛苦的生理症狀。

 

   7.選擇性不語症:在社交情境中不說話,但在其他情境中會說話。不說話對學業、

                           職業上的成就及正常社會的溝通有很大的影響。

 

社交焦慮症的診斷與病因

 

DSM-5社交焦慮症診斷

 

A.個體對於暴露在一種或多種可能被他人檢視的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焦慮。如:社
         交活動(交談、與不熟識的人見面)、被觀察(如:吃或喝)、在他人面前表現
         (如:演講)。

 

B.個體害怕他將要表現的行為或呈現出的焦慮症狀將被負向評價(被羞辱、尷尬;會
         被拒絕或得罪他人)。

 

C.這些社交情境一直都會引發焦慮、恐懼。

 

D.迴避這些社交情境,不然就在強烈的焦慮、害怕下忍受這些情境。

 

E.此恐懼、焦慮與社交情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是不成比例的。

 

社交焦慮症的病因

 

A.行為因子:社交焦慮症的制約。 避免眼神接觸、不與人對談、站在離人很遠的地
                        方。

 

B.認知因子:過度強調負面自我評價。 過度聚焦於“社交情境中自己在做甚麼、自己
                        內在的感覺”,而不是“別人在做甚麼”(害怕別人的負向評價)。

 

C.過度關注內在線索(如:心跳速率)。

 

恐慌症的診斷與病因

 

DSM-5恐慌症診斷

 

A.害怕週期性或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通常在幾分鐘內就急遽的爆發且達到強烈害

   怕、不舒服的高點。且伴隨出現至少下列4個症狀: 心悸、心臟狂跳;流汗;發

   抖;呼吸急促;窒息感;胸痛;噁心;頭暈、昏眩;發冷、熱;感覺異常(刺痛

   、麻痺);自我感喪失(類似靈魂出竅);現實感喪失(覺得世界不真實);害

   怕失控;害怕死亡。

 

B.至少有一次恐慌發作後一個月(或更久),出現以下情況。

   1.持續的關心/擔心會再出現恐慌發作,或擔心恐慌發作的後果(失去控制感、心臟

      病發、發瘋)。

 

   2.和恐慌發作有關的行為有不適應的改變(避免運動或到不熟悉的地方)。

 

DSM-5特定場所畏懼症診斷

 

A.不成比例及顯著害怕/焦慮地發生情境至少有兩類。

    1.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2.超市、停車場等公共場合。

    3.商店、劇院/戲院、等封閉空間。

    4.排隊,或在擁擠的空間。

    5.單獨在家以外的情況。

 

B.擔心在這些情況中類似恐慌症發作,或失能的狀況時,很難逃脫或得不到幫助。

 

C.這些情況都會引發害怕、焦慮。

 

D.會引發迴避行為,需要有人陪伴。

 

E.這些害怕/焦慮或逃避和真正危險是不成比例的。

 

F.症狀持續至少6個月,其職業或生活領域都造成困擾。

 

DSM-5特定場所畏懼症診斷

 

A.神經生物因子:恐懼神經的錯誤擊發,伴隨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激增。

 

B.認知因子:

    1.身體敏感度高。

 

    2.害怕身體感覺的變化:身體感覺被視為「厄運即將發生」→信念造成焦慮及生理
                                           反應→造成惡性循環。

 

C.行為因子:身體感覺(CS)→反應性的恐慌(US)古典制約。

 

廣泛性焦慮的診斷、病因與對應方式

 

DSM-5廣泛性焦慮症診斷

 

A.過度焦慮或擔憂的時間至少6個月,擔憂許多事件、活動(工作、課業)。

 

B.發現自己很難掌控擔憂。

 

C.相關症狀至少3個:

    1.煩躁不安、激動、焦躁。

 

    2.難集中注意力或腦子一片空白。

 

    3.很容易疲勞。

 

    4.易怒。

 

    5.肌肉緊繃。

 

    6.睡眠障礙。

 

D.這些症狀會引發顯著困擾,或造成工作、社交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減損。

 

廣泛性焦慮的病因

 

A.以為事前擔憂就能避免更糟的結果(與死亡、受傷或生病有關的過去創傷經驗),

    擔心因而被合理化,但是擔心背後的潛在焦慮並不會消失。

 

B.較難忍受不確定性。

 

廣泛性焦慮的對應方式

 

A.放鬆訓練。

 

B.認知行為方法:

   1.專注當下的想法,而非擔憂未來。

 

   2.接受現狀、情緒,不去改變它。

 

鬱症的診斷、病因與對應方式

 

DSM-5鬱症診斷

 

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診斷:

 

A.兩周內出現下列症狀5項以上,原先的功能水準下降。會出現(1)憂鬱情緒,
        (2)失去興趣與愉悅感。

1.整天且每天覺得哀傷、空虛、無望。

 

2.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減少。

 

3.體重明顯下降。

 

4.失眠/嗜睡。

 

5.精神激動或呆滯。

 

6.疲累、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過分的罪惡感。

 

8.思考/專注力減退,無決斷力。

 

9.重複想到死亡,重複的自殺意念、自殺嘗試、或自殺計畫。

 

 

SM-5持續性鬱症診斷

 

A.持續至少2年期間,多數時間都呈現憂鬱情緒。

 

B.至少出現2個以下症狀。

   1.食慾不佳或吃太多。

 

   2.嗜睡/失眠。 

 

   3.精力差/疲倦。

 

   4.自尊低。

 

   5.無法專心/做決定。

 

   6.絕望感。

 

C.每次症狀消失期間不超過2個月。

 

 

憂鬱症的病因

 

A.鬱症的神經生物因子:遺傳(中度):基因會影響情緒調節或生活壓力的反應。

 

B.鬱症的社會因子:

   1.不幸的童年:經驗-負向認知-婚姻關係品質差-生活壓力出現率高大腦反應區
            功能改變。

 

   2.失落(分手、失業、喪偶)或屈辱相關的事件;長期慢性壓力(貧窮)。

 

   3.人際問題:壓力大又沒有朋友支持;家人過度地批判、仇視、或過度干涉;過度

      尋求再保證;人際問題解決技巧差。

 

憂鬱症的對應方式

 

A.認知治療:確認自動化思考及基模-辯證活動提出證據-改變為中性/正向思考。

 

B.接受與承諾治療。

 

C.活在當下、開放自己、做自己重視的事情。

 

躁症、輕躁症、躁鬱症的診斷、病因

 

DSM-5的躁症、輕躁症診斷

 

A.異常持續性情緒過高或易怒、精力增加;每天,整天;持續至少一周的時間。

 

B.在情緒困擾及精力/活動增加期間,出現至少以下3項行為:

   1.自尊膨脹或誇大。

 

   2.睡眠需求減少。

 

   3.多話且滔滔不絕。

 

   4.思考飛躍,主觀感受、想法停不下來。

 

   5.分心在外在瑣事上。

 

   6.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要拯救世界、環遊世界)。

 

   7.衝動行為,如無限度採購、隨意發生性關係、貿然投資。

 

C.症狀已嚴重影響社交/工作,需要住院治療。

 

D.症狀出現並未影響其社交/工作為輕躁症。(有人喜歡)。

          雙向情緒障礙症(躁鬱症)的神經生物因素,包括了遺傳、血清素及多巴胺受

    器失功能、皮質醇失調……。

 

   躁鬱症的心理及社會因子:

 

       1.鬱症發作的誘發因子:

         (1)神經質、負向認知。

 

         (2)負向生活事件、缺乏社會支持及高度情緒表露。

 

       2.躁症的預測因子:

         (1)酬償敏感度。

 

         (2)好像不需要睡眠。

 

思覺失調症的診斷與病因

 

DSM-5的思覺失調症診斷

 

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通常是漸漸發生的,有一段潛伏期。

 

它有兩個或多個以下症狀:

1.妄想。

 

2.幻覺。

 

3.解構語言(經常離題、前後不連貫)。

 

4.嚴重混亂或僵直行為。

 

5.負性症狀:鮮少情緒表達或動機降低,發病一段時間後,人際、學習或工作能力會
                        明顯降低,病徵出現需持續至少連續6個月以上。

 

思覺失調症病徵干擾的表現方式也可能只有負性症狀的呈現,包括:

1.無動機。

 

2.貧語症。

 

3.弱化的情感。

 

4.失樂症。

 

5.無社交性。

 

 

DSM-5的其他精神病 

 

A.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1.非怪異的妄想,如忌妒、色情狂。

 

   2.沒有思覺失調症的其他症狀。

 

B.短期精神病症:

      1.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出現期間在1-30天之間。

 

       2.通常是強大壓力所引發。

 

C.類思覺失調症:症狀出現多於1個月,但少於6個月。

 

D.情感思覺失調症:具備躁症/鬱症+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病因:

         1.遺傳因素。

 

         2.生產時併發症(如腦缺氧);懷孕的4-6個月時濾過性病毒侵入。

 

         3.青少年時期的“前額葉發育無法成熟”,“多巴胺活動過高”,還有“壓力

           +缺乏社交支持”。

 

4.思覺失調症發病。

 

強迫症的診斷與對應方式

 

DSM-5的強迫症診斷

 

A.出現強迫思考、強迫行為或兩者兼具。

 

B.強迫思考:

    1.持續且反覆出現一些想法、衝動或影像,個案覺得是被侵入的、不想要的,因而

       造成痛苦/焦慮。

 

    2.個案企圖忽略或壓抑這些想法/衝動,或試圖以其他的想法或行動來抵銷它們。

 

C.強迫行為:

    1.重複的行為(洗手、排序、檢查)或心智活動(祈禱、計數、默念),個案必須
             回應這些強迫性思考,並依嚴格的要求被迫做出回應。

    2.這些行為/心智活動是為減少或防止一些焦慮/痛苦,或預防發生一些可怕的事

       情。但這些回應顯然是過度、不符現實情況的。

 

D.強迫行思考/行為相當費時(可能數小時/每天),或引起個案明顯的苦惱,也在社

   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減損。

 

對應方式:

1.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裡的「暴露與反應抑制法」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治療強迫症。

 

2.服藥可減少強迫症狀,或減少抗拒強迫症狀時的強烈焦慮。

 

自閉症類群之亞斯伯格症診斷與對應方式

 

亞斯伯格症候群目前被認定為自閉症類群障礙,主要問題都是在社會互動、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及特殊行為上。

特徵:

1.人際互動上:眼神不太注視對方。人際互動笨拙,出現很多不識相的言行,較自我
                           中心。無法察言觀色、同理心很弱。很固定的黏幾個人,但又不懂得

                     保持距離,有的親疏不分、剛認識就掏心掏肺。無法理解與遵守社會

                     常規(如不肯排隊、玩遊戲要照自己的規則),無法依照情境表現適
                           當的社會行為,融入團體有困難。

 

2.語言溝通上:語言發展比典型自閉症快一些,缺陷少,有的甚至發展得特別好,像

                     小學就會說些難度很高的成語。但無法與人一來一往的自然對話聊,

                     天因負面思考與自我中心的特質,常說出惹人厭、甚至刻薄惡毒的話

                     因語。語言上的抽象類比與連貫的能力不好,不懂隱喻,聽不懂轉彎

                     的笑話,與人對談常會滔滔不絕說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一般的認知和

                     語言能力都在中等範圍,資優的比例也比自閉症高。

 

3.特殊行為上:他們有特殊或固執狹隘的嗜好,對事實性的學科(如數學、歷史、天

                     文)與事物(如捷運、昆蟲)非常有興趣與天分,其他沒興趣的事物

                     很難引起他們的動機。生活習慣上固執程度很高,如走固定路線回家

                    、到賣場去就非買冰淇淋不可;知覺系統非常靈敏,噪音稍微大一點就

                     受不了,只吃某些味道的食物;好惡與道德感非常強烈,停車絕對不

                     能超過白線一點點,變更行事曆會更讓他們抓狂。

 

對應方式:

 

   1.善用視覺教學:目標-順序步驟-練習-現場來。

 

   2.觀察學習人際互動。

 

導師可以怎麼做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偶有不穩定或失控的時候,大學生的情緒反應亦是如此。一般而言,常態性的情緒表達與行為,在周遭人適時給予關懷與支持後多會改善。然而,非常態的情緒表達與行為,則或多或少反映了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在協助同學穩定情緒的過程中,導師能透過以下精神疾病的介紹,對於精神疾病有初步的認識與理解。此時,導師不需對同學的情緒症狀貼上任何標籤,畢竟,沒有一個單一症狀可以定義為一種精神疾病,盡管它確實是某種疾病的重要特徵之一。精神疾病是根據一次出現多項症狀特徵來決定的。因此,若導師發現同學有異狀,請導師協助同學前來諮康中心(文興樓4F),我們有專業的心理師能幫助同學評估是否需要就醫協助。

 

結語

 

諮康中心(文興4F)的諮商輔導擁有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這些專業資源將能有效協助導師幫忙精神狀況不穩定的同學,歡迎導師轉介同學來諮康中心進行進一步的評估、晤談或輔導。附件的心情溫度計APP,也提供導師運用喔!讓我們共同攜手協助同學走出情緒困擾的陰霾,活出快樂的大學生活。

 

(本文取自輔仁大學甯國興老師 106/7/24 於靜宜大學的學輔研習「校園常見的精神疾病」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