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嗎?

 

盧盈任 諮商心理師


透過對自己,在世界或特定團體中的角色、位置、價值觀加以反思,才能讓我們漸漸對自我模糊的認知與情感經驗有所了解,使那些原本沒有被理解與分化的情緒、身體感覺,轉化成可以被理解的語言;如此,這些過去與當下的經驗才能被納入自我之中,原本騷動不安的部分,才能沉澱下來。

 

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中,你找到自己了嗎?是否真的理解自己?每個片刻都是專心的活著嗎?在3C產品流行的世界中,我們越來越容易被打擾,專注當下,靜心感受變成一種奢侈。智慧型手機「使用著」我們,那無時無刻跳出的通知與訊息,提醒著我們有多少未讀的信、未完成的工作與計畫,腦中被這種種有關的想法佔據,彷彿我們就只是「想法」而已。

 

想法是我們活在現代社會時常會關注的焦點,想著下一堂課要去哪上?對於朋友談及某事的意見;規劃一份報告要怎麼完成;評論生活中的一切。但在想法之前,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的東西,它的本質真的是如我們所想嗎?或是許多我們忽略,沒有感知到的部份?我們也忘了,在想法出現前,常是情緒主宰著我們人的行動與本質。最近一次你好好的感覺自己,與自己的身體感覺、心靈待在一起,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要做到與當下的外在事物與內在感覺待在一起,我們可以借用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中的「觀察」與「描述」,這兩個技巧均屬於正念(Mindfulness)的技巧。做觀察時,透過眼、耳、口、鼻與皮膚,我們有意識地將注意放在當下的身體感覺上,對於每個感受到的東西,都像是第一次接觸到它一樣,對它保持好奇與開放,就像是穩穩地站在海灘上,感受海浪一波波的打在腳上,感受每次的升起與退去,而不是去評價它、控制它,或是被海浪帶走。

 

「觀察」在幫助我們接觸,而「描述」是幫助我們用具體客觀,最貼近事物本質的方式認識它。說說你所感受到的每個細節,例如:雲朵的形狀、多寡、顏色、明暗;悲傷、難過的情緒正帶給你身體什麼的感受?胸口沉重、身體無力、有種想放棄一切的衝動。將你的想法與事實分開,將想法當成想法而不是事實的全貌,例如:當你很挫折,認為「我做不到」時,描述想法:「我觀察到我有一個想法,是我做不到。」這樣的練習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若你在專心的過程中分心,也不用氣餒或認為自己很糟,繼續試著把注意力帶回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