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的職涯輔導策略」導師輔導知能研習

 

李宜芳 老師

 

 

演講內容:

講師認為:我們必須教導學生「站在未來去思考現在」。其實,每個學生都有思考能力,但比較欠缺「從未來的角度去看到現在」的能力。

 

講師播放成大學生2012年所拍攝的「大學暨兩年後的影片」,內容涉及大三和大四學生對未來的想法。然後,2014年又繼續拍攝了二年後的追蹤。影片中,同學自述:「上課沒興趣,所以都沒有在聽,自己想做有熱忱的工作,現在在飯店負責早餐,動作要快,廚房講求效率和品質。我覺得把興趣當成自己的工作,這很重要。現在的煩惱變成何時才能洗衣服,因為工作很忙、回家很累,就沒有力氣再做其他事。現在,我只要一聽到廚房的聲音,就會很想要快點去做一些和平常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以前大學時找不到自己以後想做的事,過一種負責拿文憑的日子,不知道自己唸書要幹嘛……。但是,我覺得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再去唸書,這樣會比較好。我現在真的覺得煮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講師雖然僅有在學校兼任,但她覺得教學輔導和活動可以三合一的融入課程中。她認為單就這影片而言,就有很多可以和同學討論的地方,而且,同學的語言對同學來說影響較大,比老師講千遍還要有用。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是政大廣電系的同學,高雄人,念過高師大附中,不太相信教育,他說:「我們的教育有在努力把大家變成好人嗎?」這位同學自述:「我現在是大屁孩,是大學五年級的延畢生,目前在忙樂團,因為要發專輯所以在籌備中。感謝政府有經費支持我往文創這條路走下去,音樂產業和文創產業的結合是我未來的主業。我很努力學習,我也很能溝通,我所學到的世界觀告訴我,我可以把所學和自己的「溝通」專長結合。」

 

講師問大家:「到底我們台灣的教育有要把人變成善良的人嗎?」我們的學生其實是有想法的,但他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找到他們要找的東西,所以他們感到「虛偽」,然後就放棄了。

 

影片接著放映,鏡頭拉到二年後,這位同學說:「政大把我教得很好。」大家有想過為什麼這位學生這樣說嗎?講師曾在課堂上問過許多同學這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因為他變得偽善了。」但是,其實這位政大的學生找到夢想的目標和生活的重心,他懂得如何找學校的資源來幫助他寫文創企劃和文案,然後再把知識和所學融合在一起。他變得沒有時間再做其他任何的批判,因為,他找到他自己的方向。他所學習到的東西變得有意義。講師說:「常常有學生告訴我:我當工程師幹嘛還要學英文呢?」從影片中,我們可以了解,雖然我們所學的東西感覺像是分開的,但是,其實最後都可以結合在一起。此外,「找到自己獨特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講師舉例,素描課的課堂上,不同的學生畫出來的蘋果會不一樣。通常有2種學生:

1.畫得很精確細緻。

2.畫的蘋果很天馬行空。

 

光是念設計系這件事,學生就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同學喜歡SOP,有些學生卻喜歡天馬行空。他們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就可以找符合他們人格特質的產業。例如:天馬行空的人適合做文創,SOP的人適合工業設計。

 

講師帶領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影片中的學生,那位同學不是做音樂的頂尖人材,也不是拍戲的好手,但他發現自己是溝通協調的能人。他還學習到,當他跌倒時,他要有力量把他自己扶起來,這不就是教育最大的目標嗎?這位學生在教育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面對人生的重要態度和精神。

 

講師認為,諸如此類的開場活動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完全留住學生的關注力和吸引力,而且,透過互動和體驗,可以讓學生有更多體會。

 

此外,老師的「自我介紹」 是可以幫助學生思索自己要如何呈現自我。首先,從「簡歷」談起,裡面當然必須要有基本資料。基本資料牽涉自己要呈現何種方向。有些同學說不知道要怎麼定方向,但其實大學裡的資源是最豐富的,讓學生在大一和大二時多做一些事,例如:產官學合作。講師提及有一些產業在新人訓練時,希望能透過講師的視角找到適任的人選。講師坦承她並非企業內部的人力,但講師知道「態度」決定勝負。講師企圖整合產、官、學,以利看到真實的全貌。一般而言,大學生的職涯問題,可以從簡歷來看:

 

1.知道我們是誰?

2.我們做了什麼?

 

有很多人的問題是:我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要經營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嚴格說來,工作只是人生中的其中一個環結而已,其實,職涯跟人生有關,職涯並非只是單純的工作。此外,講師常會教導學生用量化方式呈現自己的專才,因為,大部份的學生比較不會用量化方式來表達自己。講師曾跟政大的那群記者學生分享,希望他們能在簡歷中呈現自己寫了多少篇新聞稿,還有,究竟拍攝了多少部採訪影片。如此一來,量化才能具體地增加學生的功夫和累積。

 

履歷需要呈現的部份:

1.I am....

2.I can....

3.I will....

 

履歷中,需要整理自己的職涯經驗,讓自己的「獨特性」呈現出來。其次,第2個 i can....,指的就是「專長」。惟有呈現「獨特」,才能找到自己立足的位子和地位。因此,我們必須思索我們擅長的是什麼?把所學的知識,在地、落實、落地生根,研發出系統性的工具,才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講師以自我為例:

 

1.研發職涯相關系統;

2.教具-夢想實踐卡;

3.陪伴和希望的禮物-希望卡;

4.不斷修改教案,創意貼近需要。

 

講師研發希望卡,希望它變成一種禮物,帶來祝福的力量。講師研發夢想實踐卡希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未來的方向。講師在協助學生的過程中,希望能帶領學生看見:

 

1.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視的是什麼?

其實,價值觀並沒有所謂的好壞或對錯,那只是發展路線不同罷了。

2.把想要的藍圖具體化

學生透過諮商中心的活動,能有很多的發現,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可能在實踐上是有困難的。然後,就什麼也沒做,那真的太可惜了。講師把阻礙跟困難變成圖案卡,讓學生能透過圖卡,好好面對這些人生的石頭。想要解決「有想法而無行動力」的問題,便要把石頭的阻礙搬開,這樣,行動力才會出來,然後,把阻力變助力。

 

3.產生行動

如果要叫老師幫學生寫行動計劃,這是不合理的。因此,講師把解決問題和達成目標的方法變成卡片,用卡片這工具來更貼近學生,幫助學生聚焦。

 

吳念真導演說:「找到限制就等於找到自由。」在限制中找到自由,不要怕改變自己。有夢、有意志,讓吳導把電影推向國際。吳導的創作,向來都是把文字消化後,再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有趣了,才會有熱情。畢竟,人生經驗有限,但藉由閱讀和聆聽可以拓展我們有限的經驗。

 

現今的大學生常抱怨:「如果我的人生沒有父母和師長的干擾就太棒了。」我們或許可以回問:「可是,如果現在有了錢,又沒有了那些干擾,那你想做什麼呢?」其實,學生面對這樣的回問,通常會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幹嘛?他們自以為自己要的就是「自由」。大部份學生都處於尚未找到自我興趣和熱情的階段,導師不妨請同學開始去思考如何把工作變得有趣。例如:你在打線上遊戲,但能不能想一下,為何選這部遊戲呢?有一位同學玩部落衝突的遊戲,他知道台灣人很少玩,所以,他希望能在大陸人中成為領導者,成為一個將領。老師此時或許可以引導學生,我希望幫你找機會外派到大陸去,那你覺得現在這個遊戲可以幫助你完成你的夢想嗎?老師可以幫助同學回到現實世界,引導他在現實社會中有更多的互動,才能實際幫助同學實現夢想。因此,「找到限制就找到自由」,「沒有框框就沒有方向」,就會變成來來回回走來走去地原地打轉啊!

 

講師敘述她的學生送她拼圖,一般而言,拿到拼圖的人都會從旁邊4個角開始拼起,這個過程中,光是要抓到拼圖的4個角就不容易了,可是,當最後還剩三片拼圖的時候,一切卻變得容易許多,因為,三片拼圖不到三分鐘就拼完了。我們必須先找到可行性,再找到可能性。常常學生都只想著直接要答案,大部份的學生也只想要先找到中間的拼圖,快點確定全貌,然後,三思而行,缺乏足夠的行動力。

 

講師分享自身經驗,她的第一份工作並非她的第一志願,但她在投出履歷的八個月後,接到一通電話,是她八個月前投遞履歷出去的公司,那是一份新聞記者的工作。後來,她應徵上那份第一志願的工作,專做政治人物的採訪。為什麼能做政治人物的採訪呢?因為那八個月,她在立法院工作,在立法院工作並不是她的第一志願,但這個立法院工作的經歷,卻成為她進入第一志願公司的致勝關鍵。講師說:「還好我有拼第一個拼圖,先找到可行性,再發展可能性。」講師在30歲以前,總共做了政治、媒體、教育、會計等相關工作,然後,30而立,她成立了家庭。她不斷站在未來思考現在,她說:「我沒有接受助理教授的職缺,反而選擇企管公司顧問。我一直在想,我們人生的核心拼圖,核心角色是什麼?所以,我決定成為職涯發展師。因為我有各個公司的產業經驗,那段經歷反而成為助力。大學時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在這過程中,我發現自我、創造自己,一直在看看自己人生還有什麼可能性。」現代年青人討厭蹲馬步,大家都不喜歡累積基本功,想做的事是天邊的事而不是手邊的事。教育部常希望我們學以致用,其實,應該是用以致學。

 

從經濟學的角度觀之,任何事都必須考慮供給和需求。例如:動畫設計師的工作,若在台中找工作,可以先找到工作職缺的google,發現職缺的數量有49個。但台中的學校究竟相關科系學生有多少呢?通常算一算就知道,職缺都不夠可以讓大家去工作。我們必須站在真實的未來工作世界裡,找10家工作職缺,看看這些工作要求的能力交集是什麼,然後,從現在開始學習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從未來看到現在應該要做一些什麼。即使是身心障礙者也是如此,要了解有多少的保障名額,那會變成求職利器,除此之外,也要多多了解自我科系在職場上的競爭位置。畢竟,選系時就要知道未來的可行性,看到未來的工作出路。一定要看清自己,而不要看輕自己。此外,還要多了解數據分析和平均薪資,因為,薪水會因學校和科系而異。老師可以帶同學去瀏覽一下查詢薪水的平台,那裡可以查職業,也可以查公司。

 

講師自述會讓同學透過考卷,幫助同學把自我的拼圖完整呈現。例如:周哈里窗來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觀。現代社會,我們的競爭對象變成機器人,鹹蛋超人造型的機器人所做的刀削麵,光是一台機器人就抵了三個師父,而且機器人不會累,速度有三倍之快,厚度還很平均。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們大家真的去了這間麵店,大家想選師父削的麵,還是機器人削的麵呢?每個人的選擇應都有其理由,但事實上,機器人比師父便宜。若我們是麵店老闆,我們會選擇買機器人嗎?換個位子,就會換了腦袋,這就是換位思考與同理。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新北市的新聞,機器人所削出來的麵,口感沒有手工削出來的好。大家可以看到,二個新聞報導的角度不同,選擇就等於決定了未來。我們的生活,未來即將被機器人取代,機器人的完美是因為它很精準,但人的優點卻是永遠保持彈性。

 

講師博士班念的是成人教育,但進入職場後才發現最難處理的問題,其實是「人」。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學習讓人有所改變。講師自學心理學,以焦點解決學派為主軸,先處理心情再解決事情。然後,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集是市場學、用人學。講師也發現離職的原因不外乎:1.錢太少;2.心委屈。講師發現到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溝通。教育學和社會學的交集,就是職場完全術。講師舉例30歲工程師的案例,他想要做的是和客戶有關的前端工程師的工作,但他對於要用什麼方式幫助自己成為前端工程師卻不了解,也不知道需要有哪些具備的技能,我先幫他找到尋求工作的方向,把工作變有趣。有些學生興趣廣泛,因此我開發了職業憧憬卡,講師用她的9個角色,結合起來,讓她站在台上有所發揮,學生很難不熱情不有趣。再舉一個案例,學生剛畢業,想開服裝店,但她去應徵的每個工作都做不久,因為她覺得為何要被人管,因為她覺得自己是要當老闆的人。但我們其實有沒有想過,我們想做服裝顧問,要怎麼幫客戶量身訂做呢?她說想當模特兒,其實每天打扮漂漂亮亮的,不就是模特兒了嗎?她想學室內設計,又沒有錢去補習,但一條街上,會吸引人的店家,不就是靠櫥窗陳列設計嗎?把職業憧憬和熱情整合,不是很好嗎?

 

現在的學生有以下特質:高感性、高流動性。因此,要懂得有自己獨特的品牌,要懂得計算成本,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發展經營策略,把時間和重點放在亮點上。因此,所謂的鐵飯碗應該要重新定義,就是:不管你去哪裡都要有飯吃。老師的應對策略就是:

 

1.保持彈性;

2.教育產業不會消失,但老師要如何教很重要;

3.往人類自己在行的事情去做。

 

學生重視的是價格,但是,學生究竟要拿什麼東西來換到薪水呢?價值是可以決定價格的。學用合一很重要,教育要翻轉潮流。專業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是需要發展的。目前學生常犯的錯誤,包括:

 

1.不會選擇;

2.不斷選擇;

3.不會堅持選擇。

 

薪水是由市時決定的,若我們的能力和大家都一樣,那有什麼不同呢?現在的台灣人,企圖心和自信心低,但忠誠度高卻是薪水低的主因。年青人在大學時,就應該要開始做決策,然後,好好認識自己,才能做出選擇。年青人要學會說出自己的價值在哪裡。老師要協助年青人了解自己,透過工具,找到自己在工作世界的位子,要了解現實工作場域,才能得到連結,也才能做出抉擇。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

 

1.了解自己;

2.認識外在世界。

 

人生是不能重來的,藍心湄的演講中,曾說:「錯過最黃金的生子時期。」我們要記得,30歲以前的決定等於決定自己的未來收入。我們要在許多可能性中,選定 一個領域,然後「開始」。You can的系統可以幫助導師來協助學生。我們試想,若事情頻繁發生,休閒還會是休閒嗎?它還會變成是我們喜歡做的事嗎?一般而言,量化只會看到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其實,每個人都有特質,都可以對應到角色。不管是研究型或思考型、動手操作型、與美感創造有關的藝術型、事務型、看重關係和助人型的,又或者是走開創路線的企業型的人,做好測驗後,請同學找出自己的特質,了解自己是誰,才能更真實的貼近自己。老師也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還沒有的力量,這是很重要的。讓我們一起把限制性的思維變成成長性的思維。

 

 

活動照片

 

校長致詞 活動現況
講師:李宜芳 與會老師聆聽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