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她們的故事」導師輔導知能研習

 

范情(台灣女性影像協會理事長)

 

媽媽、妻子、女兒、女朋友、奶奶、姊姊、妹妹……她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女性」。在相同或不同的時代下,譜著各自的生命故事,都帶著「女性」的角色在生命裡。本活動由專業講師-范情老師,透過影片與觀賞後的討論,拓展導師對女性角色的認識。


影片放映


 

 

一開始范老師詢問大家對母親的想像與期待,參與者紛紛回答:犧牲奉獻、嘮叨、辛苦、照顧、溫和、偉大等等。范老師表示,什麼是真實的人生?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片刻流動的意識,如想像等會兒要吃什麼,或是日記,是片片斷斷的紀錄生活。便如同此次播放的這兩部紀錄片一樣。

 

第一位參與者分享,《小團圓記》描寫的母親是傳統的女人像是張愛玲敘述的女性一樣,但不願讓自己的女兒重覆自己的命運。《她是我的媽媽》描寫的母親是現代的女性,也比較認同現在有自我的女性,強調女性有自己的空間。范老師引導我們思考,《小團圓記》主角的生母與人私奔,養母又好賭成性,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她不是如我們想像中這麼傳統且忍辱負重的母親,但也不是完全不負責任或不顧慮的母親。

 

第二位參與者分享,《小團圓記》拍攝的方式用很多有限的圖片去回憶母親,若要深入了解母親的生平其實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供參考,而影片中卻可以看出來母親和主角本身都是被人所送出去的,被遺棄的。而《她是我的媽媽》則是現場直接訪問母親,可以立即得到很多的資訊。此兩部片的女性皆有獨立的思想,且很偉大。范老師回應《小團圓記》中提到母親其實是對有生命的自覺,她對於年輕時的戀愛故事與青春美夢是不圓滿的,然而人生本是如此,愛情不一定要雙宿雙飛,對自己身後的事情也很有想法,若沒有如此生命的自覺也看不見自己的有限性。

 

范老師詢問:「為何對母親有這些期待?在社會文化的框架,我們如何被不自覺的被塑造出來?」她提到從幼稚園開始,母親很偉大地為我們準備點心,在有小孩的時候,無法到電影院欣賞電影,她深刻記得有次家族聚會的時候,一起去看晚場電影,後來巧遇隔壁鄰居,對方卻問:「妳小孩呢?」傳遞出母親不應該丟下小孩,一個人晚上去看電影。

 

第三位參與者分享,《她是我的媽媽》中的母親在郵局上班,她有經濟能力,然而家裡的空間卻都是男生的空間,比如書房。范老師回應,曾有句名言是:「一個人要寫作,就要有自己的房間與一支筆。」其實空間象徵權力,這是我自己的地方,別人不能來打擾,因此培養獨立空間也很是重要的一塊。吳惠如老師也認為,女性有自覺,而打破框架時,非常需要勇氣與堅持,也需要身旁的人的支持討論與成長跟改變。范老師回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互相容忍,彼此互相支持,女性才更能去自我實踐,而不是到老抱怨又嘮叨。」

 

最後惠如老師提問:「是否也在生活中傳遞性別概念?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學生對於性別更多的理解?」范老師回應,耶魯大學女教授告訴女兒若當媽媽時,每天一定要給自己一些時間,而做為老師是否能夠看到框架,並打破習以為常的性別角色規範,引導大學生思索母職的影響,探索如何克服與突破女性框架的障礙與限制。

 

活動照片

 

導師報到入場 講師:范情
與會老師 聆聽講座 與會老師聆聽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