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回來」電影賞析

 

講師/張銓老師

(照片取自網路)


在2000年第四節下課鐘聲響起前,一句「我想上廁所」,為了躲避同學因性別氣質不同而屢屢遭受霸凌的葉同學,獨自在廁所裡離世,這社會新聞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讓社會開始關注「性別」議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在諮康中心播放「愛‧回來」這部電影,這是一部關於關男同志伴侶收養小孩的真實改編故事,期望藉影片的放映與討論,讓更多人了解與認識「多元性別」。

 

電影簡介

 

一個關於愛、包容和家庭的動人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內容描述一名唐氏症少年,慘遭毒蟲母親遺棄,後來有一對男同志伴侶決定收養他,並且將他視如己出,使他獲得未曾擁有的幸福家庭。然而,當局發現這對男同志的反傳統生活方式,迫使他們挺身對抗存有偏見的法律系統,來挽救孩子未來的人生。電影緊扣現今多元成家議題,感動人心。

(簡介內容取自奇摩電影)

 

 

活動內容

張老師透過一連串的討論活動,讓我們深思「性別」不同所帶來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人們互相依據各種標籤來對待一個人,而生活中就容易出現了刻板印象或者是歧視,如性別歧視、性傾向歧視、種族歧視、年齡歧視等等。有人因為性傾向而被解雇,也有人因為性傾向而無法領養小孩,而這些往往造成許多痛苦與不公平的憾事發生。

 

我們要如何減少歧視呢?張銓老師說,要從接納自身做起,他舉了modern family影集中的家庭為例,提到他們總是有很多較不被社會接納的狀態與關係,但仍然是接納自己、愛自己。然而接納是什麼?愛又是什麼?張銓老師說,就是「願意」、「犧牲」、「連結」、「關懷」、「需求滿足」、「付出」。

 

最後,張銓老師說,各種權力的壓迫是會致死的,我們要為正義繼續奮鬥-「擁有希望」、「組成團體」、「照顧自己」,療癒的不只是個人,還要包含整個社會。

 

減少歧視,減少憾事  文/張 銓  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多少都有被歧視的經驗。不論是因為性別、性傾向或年齡被歧視,被歧視的經驗都是不舒服的、令人討厭的。當我們不願意敞開心房,試著瞭解他人的生命經驗、他人的社會處境,我們很容易就變成歧視者,而導演提醒著我們,有時候,歧視是致命的。

 

電影中,魯迪在下定決心領養馬可前,對保羅說:「他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懲罰他?」。這句話,我認為不只是描述了馬可的處境,也描述了同性戀者當時的處境。同性戀者沒有錯,為什麼要這樣懲罰他們(被認為是不好的、喪失應有的權利……)?

 

直到今天,這個社會上仍然有很多族群受到各種歧視,我想要邀請大家共同為減少歧視而努力。透過不輕易評價他人,抱持著好奇心來瞭解他人,我們可以減少歧視,也可以減少各種憾事。請大家不要放棄為社會正義而努力。

 

 

活動照片

 

講師簡述電影情節

講師簡述電影情節

學生參與情形 學生參與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