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婚姻面面觀-性別議題討論活動

 

主持人:孫台鼎老師

與會專家:許素彬老師、蔡穎芳老師、甯永鑫老師、劉安真老師

   

整理/胡瑋婷

紀錄/鍾宛貞

 

近幾年來多元成家的草案備受關注,內容涉及同志婚姻合法化、婚姻平權、伴侶制

度、家屬制度等三個法案。靜宜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對於多元成家中的「同志婚姻」相當有興趣。因

此,諮商暨健康中心與課外活動指導組特別辦理此活動,希望藉由座談會的方式,協助學生從各角

度去理解同志婚姻議題,並與在場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

 

我們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透過主持人的帶領,從諮商、法律、宗教、社會四個不同的角度,闡述與討論同志婚姻議題,藉此以協助學生對同志婚姻有更多元的認識與理解,並創造一個平等、民主和尊重的交流平台。

 

活動記錄

 

今天是靜宜一場重要且盛大的活動,在一個天主教的學校裡,我們邀請了四個不同領域的專家,用公開、民主與尊重的方式,討論關於「同志婚姻」的性別議題,與近兩百位的學生,共同經歷了特別時刻。

 

同志成家,帶伴回家?我說你聽,你說我聽,現場發聲,看見聲音。

 

社會學:同性戀行為是個人選擇,同志婚姻制度是公共議題

什麼是社會學角度?就是破除日常意識的框架,看見現象的真實。而性別是根據文

化,對兩性的外表、行為、心理、情緒、工作等特質,進行區分,因此根據性別所區分的社會角色,也

是一種社會結構,其親職角色性別化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規範與個人自由間的掙扎

社會規範存在的主要原因大多數都是為了要維持社會秩序而產生,這些標準包含了某種道德意味,是被一般人認為是「對的」,是以「應當」並加以遵守的標準,不論它們是否有用或有效。而當代最普遍的核心價值是自由,也就是只要一個行為不妨礙到他人的自由,不應該違反社會公益,也不應該違反道德,就是自由。

 

素彬老師表示在社會規範與個人自由間相互矛盾與衝突,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帶領我們深入的思考:

  「異性戀雙親才是社會常態」假設前提為何?規範了什麼?

  「生理差異被視為社會規範的唯一合法性來源時,異性戀雙親才能組成婚姻與家庭」

           的假設前提是什麼?規範了什麼?

   別人沒有權利阻止同性戀的私人行為,但是沒有權利阻礙同性戀的公共事務嗎?

       如婚姻制度?

 

最後,素彬老師表示,婚姻涉及到性關係、法律關係、親子關係、財產繼承關係等

等,婚姻並不只是個人間的關係,而是一個群體的契約,藉由婚姻,可以得到合法的地位,因此同性

婚姻合法已經不是同性戀的個人選擇自由的議題,而是涉及到公共領域。

 

法律:有伴侶的同性戀者是社會的次等公民

穎芳老師從法律的層面告訴我們,同志是如何屈居於「次等公民」的位置。

   結婚:民法未規定結婚必須由一男一女締結,但戶政事務所拒絕同性戀辦理結婚

      登記。

   財產分配:無規定同居者之相似於夫妻財產分配制度。

   收養:同性伴侶無法收養小孩 。

   人工生殖:同性伴侶被排除在接受人工生殖醫療服務對象之外。

   繼承:同志伴侶相互間無繼承遺產之權利,僅有受遺贈的權利,但遺贈不得侵害繼

      承權利人的特留分。

   社會福利:無法以配偶身分領得相關社會福利,如勞保、農保之生育給付∕補助∕津

       貼、勞保喪葬給付、遺族撫慰金或撫卹金、勞工遭遇職業傷害或得職業病而死亡

       時的職災補償、遺屬年金、全民健康保險。

   稅制:無法以配偶身分扶養親屬以減免稅額。

   國籍化與居留資格:無法以配偶身分取得。

   請假之權利:無法以配偶身分請喪假。

   殊境遇家庭扶助:無法以配偶身分,取得相關補助。

 

伴侶盟推出2012民法修正草案重點

因應同志伴侶於法律中屈居於次等公民的位置,伴侶盟盼望修正民法其重點如下:

    徹底祛除性別二元對立的概念,如將夫妻改為配偶,父母改為雙親。

    創造不分性別之伴侶制度,納入不同形式之親密關係。

    家不再以血緣關係或親屬關係為必要基礎,只要視彼此為家人,即能共同成家 。

 

站在法律多元主義的下一步

穎芳老師表示,未來的修正方向,其民法、各相關法律、學校教育都是改革或修法的

重點。

 

宗教:包容不等於支持,接納不等於肯定

永鑫老師表示,教宗方濟認為:「當我們面對一位同性戀者時,我們要切記一個事

實:這個人是一位同性戀,與這個人是同志運動的一份子,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兩者絕對不可以

混為一談。因為同志運動就是不好(never good)。如果一個人有同性戀的傾向,而他願意尋求天主且

一心向善(good),我有甚麼資格去論斷他?(2013.7.28.)」

 

教宗方濟強調的是基於人類學的理由,按照人類共通的本性所得到的「自然道德律」可以達到文化的繁榮,若違反則導致文化的損毀和瓦解,所以人類社會才訂出「法律」以保護本質上的價值與尊嚴,而在道德自然定律下,找到最好的婚姻方式就是一夫一妻制,對整體人類的永續發展與福祉是最好的,因此才制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每個人都有權利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同性戀是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但是同志運動也不能強迫社會上每個人,接受同性戀的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值選擇權。最後,永鑫老師告訴我們:「包容同性戀傾向,不等於支持同志婚姻;接納同志,不等於肯定同志性行為。」

 

諮商:同性婚姻有助於改善同志族群的心理健康且對異性戀婚姻沒有影響

安真老師描述從女權運動、種族運動到同志平權運動,都是打破舊思維的運動。而

婚姻平權就是目前同志族群要求或請求異性戀者,分享專屬的婚姻特權。在美國心理、醫學、社工

等相關專業學會,都公開聲明支持婚姻平權。為何專業學會支持婚姻平權?安真老師舉了很多實徵

研究的例子告訴我們為何支持,其相關研究結論如下:

 

   心理學專業認為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是正常、健康而且正向的性傾向。

   回顧心理學實徵研究,同性雙親家庭的孩子身心適應與異性戀家庭無差異。

   拒絕將婚姻制度所帶來的法律福祉、權益給予同性伴侶是歧視與不公平的。

   同志婚姻是對健康有益的政策;社會的性傾向歧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包含不

 友善的社會氛圍以及法律制度上的排除)足以摧毀一段非常好的伴侶關係
        (Connoly,2012)。

    同志婚姻並不會傷害到異性戀婚姻。

 

最後,安真老師表示,同性婚姻有助於改善同志族群的心理健康且對異性戀婚姻沒有影響,而心理學專業支持國家應給予同志族群平等的婚姻權。

 

綜合討論

1.學生對素彬老師提問:「為何害怕討論同性?」

素彬老師表示,並非是害怕,而是這需要長時間的討論,其實擔心的是要立即表態。其認為同性戀是私領域事情,並不會影響到師生間的關係,表示不反對同志反而尊重同志的選擇,而有時可能會比較擔心會為了同性戀而成為同性戀,反而成了一種潮流時而發展出來的同志擔心。

 

同學回應,在同志運動的人,可能是廣義的同志,也許素彬老師認為是同志變成新穎的話題,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從「不敢」到「願意」站出來的歷程,情慾是流動的,現在是什麼,不代表未來是什麼。

 

2.同學提問:「不正常的性行為,像是愛滋病的產生都是同志比較多,同志是不是比較有可能得到愛滋病?」

安真老師回應,病毒是不認性傾向的,是不正常的性行為就會增加染病的機會,而在學校的教育裡僅排除同性戀的性教育,男同志者也容易比較擔心罹患愛滋病而篩選,不代表異性戀就沒有罹患愛滋病的可能性。

 

永鑫老師回應,有人可能帶有HIV病毒,但卻一直沒有發病,發病需要有三個因素:HIV病毒、傷口、體液,而同志的性行為較容易有傷口的產生,以及多重伴侶也會增加罹患愛滋病的機會。

 

3.同學對永鑫老師提問:「同性戀對人類永續發展有影響嗎?」

永鑫老師回應,如果婚姻系統開始走下坡會對人類永續發展產生影響,現今的狀況來看,性開放、且道德感有往下掉的趨勢,會使得婚姻系統被破壞。我們可以考慮是否要破壞原本的婚姻制度嗎?想一想,同志為何需要婚姻呢?婚姻真能保障愛情嗎?同志要的是小孩的探視權、稅收減免等,是否能在制度上做微調?給予實質上的平等,合理又客觀。但不改變目前的制度呢?我們來看2個問題:「神父不能結婚?女生不能當神父?」沒有人會討論不讓女生當神父這個議題因為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侵犯我的平等權,不是嗎?

 

本活動討論得相當的激烈,最後雖因時間的關係而結束,但我們相信這個話題仍然會不斷在靜宜校園中,繼續有多面性的探索與了解。

 

 

活動照片

 

校長為活動開場

學務長說明活辦理活動目的
永鑫老師分享從宗教角度看同志婚姻
綜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