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己愛人

 

文/陳育瑮諮商心理師


大學生小齊(化名)帶著人際的困擾來到我面前,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述說著自己如何與好友決裂而傷心難過,因此想像著如何對好友展開報復……。但在經過幾次會談之後,我們漸漸發掘到,與其說要「報復」,小齊真正的期待是「修復」與好友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跟小齊一樣,在面對人際衝突時,尤其是那些對我們來說比較親近或熟悉的人,他們的指責與責備特別讓我們不好受,因為這比起一般的路人來說,更容易衝擊著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包括自我認同、自我概念等;也就是說,通常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一些想像,而這樣的指責會破壞我們對自己的想像,於是我們不願承認我們就是如別人說的那樣不好,我們沒有別人說的那樣差勁,為了維護我們那卑微的自尊,有些人便選擇以相對的方式回擊,例如暴力、辱罵、冷漠、造謠等不同程度的攻擊形式。

 

當這些攻擊的念頭充斥於腦袋瓜時,我們滿腦子想的是……怎麼讓對方難堪、怎麼讓對方知道他錯了、怎麼樣大快人心的扳回一城,但是當我們真的發動攻擊之後,我們捫心自問,真的會因此大快人心嗎?真的會因此感到痛快嗎?一旦發動了攻擊,你和對方的戰火將無可避免的一觸即發,因為你也正在做「你不願別人對你做的事」。或許我們應該停下來想想,「攻擊」真的是我們的本意嗎?我們真正想說的,有沒有可能是:「其實你的指責或責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不過我很感謝你,原來你對我有這樣的期待,而事實上我也想表現得更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地方,人性慣於展現自己「擅長」的,隱藏自己「不擅長」的;但是,當「不擅長」被人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時,難免會引發不舒服或不愉快的負向情緒,而為了避免經歷這些負向感受,人們常會為了自我保護而出現攻擊性的行為。不過,或許在對外發動攻擊之前,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學習如何「欣賞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因為我們總是以不足的角度看待,所以才會老是覺得自己不好,而害怕別人的攻擊,或許我們該試著學習轉換視角,把「不好」轉換成「可以改進、可以成長」的地方,那麼情況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同樣地,當我們能以正向的角度看待自己時,我們也就更能以寬容、寬恕的角度看待他人;因為我們會知道,別人攻擊行為的背後,可能正是受傷後自我保護的行為反應,而「攻擊」可能並不是他的本意!當我們有能力愛自己與善待自己時,我們將會有更多的能量愛別人與善待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