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測驗的二、三事


文/林旻良諮商心理師

 

 

壹、什麼是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篩選;篩選是為了將人分類,而後才會有介入。如果有看過哈利波特的電影或小說,就會知道有這樣的情節:一群未來的小魔法師們,坐在一張椅子上,頭上戴著一頂魔法帽,這個魔法帽開始解讀這個人的內在心性,然後說出這個學生將來適合就讀哪一個學院。心理測驗的功能就有點類似那頂魔法帽,但心理測驗的編製是有一定的科學程序,而且要符合三個基本要素:信度、效度和常模。

 

貳、如何解讀測驗結果?
測驗本身,就像是把尺、體重計。就像拿尺量身高、腰圍,用體重計量體重,測出來的是一個數值、一個計量,但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如:身高175cm算不算高?在亞洲地區可能算高,但在歐洲地區有可能算矮;體重70kg是否過胖?這也很難說。一個人是否胖、瘦,是要透過體脂肪公式的轉換,如:BMI(體格指數)=體重(kg)/身高(m)2,理想的BMI值是22。所以,測驗結果的原始分數並不具任何的意義,要透過一些統計的轉換及常模的對照,才會使測驗的結果具有意義,而心理測驗的結果解釋,就得有賴受過心理專業訓練的心理專業人員。

 

參、是先有測驗?還是先有理論?
在心理科學理路的發展過程中,唯一最奇怪的是心理測驗;因為是先有「測驗」,而後才產生一連串的理論。從長遠的歷史來看,最早可追溯到漢朝,當時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擔任官員,於是想出科考的方式來找出適合的人;而以心理計量的方式來設計心理測驗,是在西元1900初,當時法國正值提倡全民教育的社會運動,於是法國政府在1904找比奈和西蒙兩位學者,請他們想辦法篩選出”智能不足”的人,然後透過教育的方式使他們可以改善生活並在教育中獲益。自此之後,心理測驗或心理計量學開始蓬勃發展,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便透過心理測驗,篩選適合上戰場的士兵;而現在的工商企業中,亦設計出一些關於人事篩選的測驗,以協助企業找出適合該職業的人。

 

肆、小小的叮嚀
心理測驗本身只談信度、效度和常模,不談”準”或”不準”。因為人的內在有許多的面向;要真正地了解一個人,還是得透過真實的生活互動,如:對談、觀察、合作。心理測驗,只是幫助我們初步地去篩選、了解一個人可能具有的特質。比如在課堂上,也許不敢舉手說出自己內在的真正想法,但在臉書上卻以化名的方式,充份地表達內心所不敢講的事。在現實生活中,人是不會無故地在街上裸奔的,但在網路世界中,人可能卻早已裸奔;但不管是在現實生活,還是網路生活,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