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悲傷情緒相處

 

近年來,由於社會政經情勢影響,台灣人民痛苦指數不斷上升,連帶使大學生的情緒受到波及。再者,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易被新聞報導與同儕團體而左右,因此,大學輔導工作的重點更不能輕忽情緒照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人類的情緒有許多種,根據董氏基金會「2012年全國大學生憂鬱情緒與運動習慣之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全台25萬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此外,根據潘正德(2006)「台灣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初探」,調查顯示,有悲傷傾向的大學生人數不斷地增加。綜上所述,本期主題將針對悲傷議題,探討導師如何面對有悲傷情緒的大學生,並給予輔導相關協助之方法。

 

何謂悲傷

悲傷乃指個人因失去重要人或物所產生的內在情緒。換言之,悲傷即指當我們失去了最親愛的人或重要的東西時,會感到哀傷與哀慟的表現。然而,悲傷不見得毫無正向意義,雖然悲傷是失落的一種自然反應,不過,當我們一旦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克服痛苦,且希望勝過失望時,成長也就隨之產生。所以,悲傷的歷程同時亦即是治癒的過程(grieving process is healing process)。

 

一般而言,悲傷(grief)、傷慟(bereavement)、悲慟(bereavement)、哀悼(mourning)和失落(loss)皆為悲傷輔導相關議題之探討重點。悲傷對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和死亡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心理層面可能會使人引起暴躁、疲倦、不安、憂鬱、焦慮,凡事提不起興趣等症狀,而這些心理狀態亦會連帶產生生理上的失眠、肌肉緊張、頭痛、顫抖、暈眩、心悸等症狀,以及各種腸胃等器官不適的情形。

 

導師如何協助處理悲傷

當導師發現班上學生有悲傷情緒,且嚴重影響其日常上課行為反應時,導師能試著協助學生處理悲傷情緒,茲將相關輔導方法簡述如下:

 

1.傾聽與同理:

「聽」這個字,反映出真正聆聽一個人的話語時,是需要用耳朵注意聽,用眼睛觀察對方的非語言訊息-表情、動作,用心覺察訊息底層的聲音。

 

此外,同理指的是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受。它並非用理性去分析或理解對方的心理,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它是柔軟的且有人性的心理接觸。有時我們或許沒有與學生類似的經驗,但若我們能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正在對方的處境裏,試著問自己:如果我是他,那我的心理會有什麼感受?透過模擬想像,我們便約略能懂對方心境的二分之一。然而,當我們能有所感時,從我們的心中升起直覺感受,而那幾乎貼近對方內心感覺,便稱之為同理。導師能試著告訴學生:「我知道你是如此的哀傷」,而非「我懂你的悲傷」。因為,每個人的悲傷經驗都是獨特的,只有自己能懂,我們只能真誠地回應我們的「知道」。

 

2.支持與陪伴:

支持可以是語言上的,例如:「嗯,我瞭解。」、「你需要我時,我都在這裡。」、「你好棒,你做到了!」等等。但最神奇的支持不只是口語上的語言表達,而是肢體語言。例如:眼神可以傳遞出我們的關切、愛和尊重。此外,導師眼眶的淚可以是對悲傷學生無聲的瞭解與支持;導師的微笑表達了對悲傷學生的接納與關懷。一致性的語言和非語言傳遞,更加強了支持的力量。不過,我們需格外留意多多覺察自己的心,當支持的出發點是為對方時,我們的支持才是有力量的。

 

除了給予悲傷學生支持以外,真誠地陪伴也很重要。有時,導師可能不需多說什麼,悲傷學生也不需說什麼,兩人靜靜的坐一會,就能讓心靜下來。其實,靜靜地陪伴是有其必要的。此時,導師須能摒棄一切的意圖,陪伴悲傷學生體驗最深沉而真切的情緒。有時,面對悲傷學生失去至愛或親友的傷痛,導師透過語言所能傳遞出來的痛苦或支持是有限的,無聲的陪伴能真正表達關懷。陪伴是需要時間的,導師亦需讓悲傷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限制,例如:什麼時間有空可以陪伴?什麼狀況下無法陪伴?

 

3.真誠表達關切:

真誠一致是諮商輔導中最為重視的精神與態度。助人者若不能以真實的自己去面對受助者,雙方就無法建立真誠的信任關係。所以,導師不僅需對自己的感受真實,也需對悲傷學生真實。雖然助人關係中有助人者與受助者兩種不同的角色,但在實際與悲傷學生接觸時,導師能試著拿掉角色的帽子,因為,這是一種人與人接觸的時刻,助人者發自內在真誠地對受助者表達關切,這是人與人的關係中最可貴的情操。

 

4.接納與肯定悲傷情緒:

當導師能做到「不評斷悲傷學生的任何情緒反應」後,就可以更進一步表達對悲傷學生情緒的接納與肯定。其實,悲傷反應中有些情緒是相當深沈且複雜的,如:憤怒,罪惡與羞愧,這些情緒都被個人壓在深深的心底,如果助人者能讓受助者感覺到足夠的安全和信任,這些深沈的情緒才可能流露出來。而當壓抑的情緒一旦流露出來,個人的內在才會產生釋放的感覺。

 

5.分享

導師能選擇在適當的時機,考量悲傷學生的需要,適時簡短地分享老師個人的失落經驗。分享可以拉近彼此間距離,讓悲傷學生瞭解到老師也是有失落經驗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或多或少的情緒困擾,重點在我們如何面對並克服我們的情緒。

 

6.增強內在資源
導師也是助人者的角色,若能幫助悲傷學生增進對自我資源的覺知,並肯定自我內在資源,則能提昇悲傷學生的自信心、自我價值感。所以,當悲傷學生在面對悲傷而有所因應,努力發揮其個人特質時,導師就要如同鏡子般地反映,讓悲傷學生看到自己做了什麼,進而能肯定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到自己的力量。

 

7.鼓勵探尋精神層面的意義

有時,悲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情感上的剝奪,也是信念價值體系上的挑戰。因此,導師能鼓勵悲傷學生追尋自己生命的價值,讓悲傷學生找到失落事件對他個人的意義。不過,需要在悲傷學生失落的情緒都被照顧到與整理過後,才能逐漸進入精神層面,去探尋個人的生命意義。

 

8.轉介:
當導師發現學生的悲傷情緒已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時,請將悲傷學生轉介至諮商輔導中心,讓專業的心理師、社工師、醫師團隊來提供悲傷學生最適切的輔導,共同協助悲傷學生重回原有的生活軌道。(參考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griefcounselingandtherapy/Home/08)

 

總結

日升日落、花開花謝、四季有時,每個人的生命都難免會因失落事件的發生而產生悲傷情緒。導師若發現學生正處於悲傷情緒時,能先試著不去評斷學生的悲傷反應,使學生能將悲傷情緒透過語言或非語言方式抒發出來,表達他們深層的內在真正想法與感受。畢竟,任何反應都是值得被尊重與感謝的,而且,導師的傾聽與陪伴,即是最佳的輔導。

 

此外,班級的輔導股長亦能適時給予導師或學生協助。每位輔導股長都曾參與諮輔中心所舉辦的各項相關輔導訓練活動,對於諮輔中心的服務流程和協助內容也能有較充份的了解。因此,導師除直接轉介悲傷學生至諮商輔導中心進行晤談、輔導外,亦能藉由這每班的小天使-輔導股長,來協助並鼓勵悲傷學生進入諮輔中心,讓諮商團隊共同協助悲傷學生走出悲傷情緒陰霾,重拾健康快樂。

 

參考資料
李佩怡(1996)。<台灣地區大學生失落事件、失落反應與調適行為之描述性研究─以北部四所大學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9(1),27-54。
董氏基金會(2013),全台25萬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教他們用運動克服「心」流感,下載日期:2013年9月22日,取自:http:// 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1&Page=1。
潘正德(2006),台灣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初探,下載日期:2013年9月23日,取自: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index.ph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