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緒

 

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然而,我們卻很少覺察自己的情緒處於哪一種狀態?情緒從何而來?透過情緒的探索,除了能對自我情緒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還能找到自我與情緒共處的好方法,協助培養與掌握高EQ能力。

 

情緒有哪些?

情緒的種類很多,用來形容人類情緒的詞彙更是五花八門,大致說來,情緒包括:愉悅、高興、雀躍、興奮、憂愁、哀傷、失望、苦悶、煩躁、憤怒、抓狂、不爽、羨慕、忌妒、驚訝、錯愕、慌張、焦慮、緊張、害怕……等等。

 

一般而言,內在心理的情緒也會引發外在的生理反應。當代表危險的害怕、緊張、生氣等情緒出現時,個體必須準備抵抗或逃避,因此,自主神經的交感神經(sympathetic system)便會激起,促使個體為緊急或危險的行動作準備。此外,在放鬆、安靜或舒服的情緒下,則代表環境是安全的,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system)系統便會激起,以使個體開始保存能量,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因此,情緒引發的外在生理反應,可分為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行為表現三大類,這三大類又可細述如下:

1.臉部表情:笑容、皺眉、咬牙根、張嘴、瞳孔放大等。

2.肢體動作:顫抖、抖腳、握拳、聳肩等。

3.行為表現:跳躍、哭泣、退縮、怒吼、尖叫等。

 

情緒從哪裡來?

人為什麼會有情緒呢?情緒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一般而言,情緒反應的產生大多是受到下列三種因素的影響:

1.演化過程中被制約的情緒反應:舉例來說,走在冷風颼颼的黑夜小巷裡,我們就會

   不自覺地感到害怕。

2.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日常生活經驗:舉例來說,當我們參加婚禮時,就會覺得歡樂

   愉悅,但參加喪禮時,就會感到悲傷。

3.個人過去生活經驗的影響:舉例來說,看到某場景就有某種情緒產生,換言之,來

   到和前男(女)友約會的地方就不禁覺得觸景傷情等。 然而,情緒是有其個別差異

   的,它同樣亦會受到社會文化、家庭、性別、個人特質等的影響,而這也是為何相

   同事件的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和影響。

 

認識與情緒相關的疾病

當老師們了解情緒的種類和情緒可能引發的外顯反應後,就能更敏銳地覺察班上同學的情緒狀態,並經由以下簡單敘述來認識與情緒相關的疾病,進一步檢視同學的情緒異常狀況是否已需要專業的諮商輔導協助。

1.憂鬱症(鬱期)

通常深陷憂鬱症鬱期的人,他(她)的情緒、態度、動作、講話方式、思考能力、身體狀況,都會有一些明顯的徵狀,茲詳述如下:

1)情緒:情緒低落、心情鬱悶、總是悲傷愁苦、哭泣等。

2)態度:悲觀、消極、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做事缺乏決心和勇氣、優柔寡斷、

              對自己的能力與將來毫無自信等。

3)動作:行動遲緩、常常坐著發呆、甚至整天躺在床上等。

4)講話:變得沉默寡言,即使開口講話也很緩慢,有時慢的停頓下來,隔一下再開始

            ,但思緒總能連貫等。

5)思考:思考遲鈍、內容貧乏或簡單、缺少活力。思考具有悲觀、消極、虛無、憂愁

              的色彩。有「罪惡妄想」,相信自己做錯了事或對不起人,甚至犯了大罪
                  、罪該 萬死。或產生自殺意念、自殺行為等。

6)身體:胃口減低、食慾不振、身體疲乏、四肢酸軟無力等。

 

2.躁鬱症(躁期)

躁期與鬱期最大的不同,在於鬱症發作時,人的情緒多處於低處,而相反地,躁症發作時,則情緒處於高處。深陷躁期的人,他(她)的情緒、態度、動作、講話方式、思考能力、身體狀況,亦會有一些明顯的徵狀,茲詳述如下:

1)情緒:自覺高興、興奮、愉快,而且常常莫名其妙地就樂不可支等。

2)態度:興趣廣泛、愛管閒事、膽大、有自信、對人慷慨大方、對事當機立斷、敢作

              敢當等。

3)動作:活動量增多、整天到處走動、馬不停蹄、做事做個沒完沒了、一刻也閒不下

              來等。

4)講話:非常愛講話、滔滔不絕、連嗓子都啞了也不肯休息等。

5)思考:思潮澎湃、聯想力增快、常有「意念飛躍」的現象、有時有「誇大妄想」、

              自以為異於常人、自以為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或財富或地位等。

6)身體:食慾增加、性慾亢進、睡不著覺。連害羞內向的女孩都會變得非常熱情、能

              言善語,甚至倒追男人等。

 

當老師察覺到學生的情緒已出現上述類似的症狀時,可先試著和學生聊聊,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並與諮商輔導中心聯繫,讓諮輔中心的心理師與社工師成為老師強而有力的支持後盾,共同為學生的情緒找到渲洩的出口。

 

如何與情緒共處

一般人面對情緒時,都會使用我們慣用的模式來因應,例如:心理防衛機轉的潛抑、否定、投射、退化、轉移、隔離、合理化等。我們也會戴上「情緒迴避」的面具,假裝自己並不在乎,但那並不是情緒管理的最佳方法。 老師可以協助同學透過以下情緒管理的三步驟,來學習覺察與面對自己的情緒。三步驟如下所示:

 

1. what(情緒):我們要先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以及我們心中在意的是什

                         麼?透過自我覺察來了解自我的情緒反應。

2. why(思考):我們需思考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背後的原因究竟為何?是否我們

                        已有非理性信念而不自知呢?例如:女生一定要瘦瘦的才會好看
                              等。

3. how(面對、因應):了解自我情緒,並找到其背後原因,我們就能找方法來面對

                                 它、因應它。例 如:駁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瘦或許好看,
                                       但健康比瘦更重要等。

 

在情緒表達與人際溝通方面,當我們面對他人對我們的負面情緒時,我們應如何做出適當的情緒表達與因應呢?以下提供二個小技巧。

1.轉念:山不轉路轉,轉個念頭,人生還是很美好的。畢竟,太陽下山後,明天依舊

            還會爬上來啊!

2.放下:放大快樂,縮小悲傷,向壞心情說再見!讓我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

            己的心情,掌握快樂的鑰匙在自己手中。

 

結語

情緒管理決定了一個人主觀上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它也會影響人際溝通與合作相處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同學在學業和各方面的表現。若老師發現同學的情緒失常,除適時地給予關切外,亦可請同學主動來諮商輔導中心尋求協助,或由老師主動將同學轉介至諮輔中心。多一份關心,將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彼此拉近,創造更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

(本文參考暨南大學輔導諮商博士涂玟妤10月於靜宜演講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