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別的涵蓋層面廣泛,舉凡同性戀、跨性別等議題,皆屬其討論範疇。而跨性別更打破了所謂性別刻板印象,使性別有更多元的展現。一般而言,大學老師在大學生的受教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及地位,當同學受挫時,老師對多元性別的素養與關懷,就顯得格外重要。
老師可以怎麼做?
例1:
有一個學生在聽完演講後,跑來向老師哭訴:「我以前沒有同性戀的傾向,一直到大學住宿時才發現自己愛上學姐,我有跟學姐交往一段時間,後來學姐另結新歡,現在我失戀了,可是又因為是同性戀而難以啟齒……。」這位同學一邊講一邊哭。若您是老師,請問您能如何做呢?
小秘訣:
1)老師能試著發揮輔導工作的基本素養-傾聽,讓學生能藉由訴說來抒發情緒。
2)協助學生尋找相關輔導資源(如:張老師中心、多元性別之相關社團或團體等)
,亦可轉介學校諮商輔導中心。
例2:
有一位學生鼓足勇氣告訴老師,說:「我得了絕症,因為我發現我是同性戀者,怎麼辦?」若您是老師,請問您能如何做呢?
小秘訣:
1)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
其實,我們很難辨明同性戀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它可能是染色體錯置,或者是3-5歲心理發展的停滯(佛洛伊德),不過,家庭環境和成長過程,亦有可能形成同性戀者後天的學習。
2)同性戀是病嗎?
在過去,同性戀被視為異端,心理醫學將之視為一種病症而採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愛心療法等,來對同性戀者加以「治療」。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部份,採用類似催眠的療法,不斷灌輸「患者」一個觀念:「我討厭同性戀。」而行為治療法的部份,比如:強迫「病人」看同性戀的A片,一旦「病人」有生理反應即施以電擊,直到「病人」看A片卻不再有任何生理反應為止。以上案例即視為「成功治癒」的同性戀「患者」。此外,愛心療法即運用宗教的力量來「導正」同性戀者的同性戀傾向。
現今多元性別時代,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病」,而是一種個人的跨性別選擇,例如:男身男生、男身女生、女身女生、女身男生、男變女的變性人、女變男的變性人、雙性人等。然而,正因「多元性別」的選擇不再被視為一種病態,所以我們皆需對自我與他人的性別取向有更多的包容與接納。
3)影片「男身女生」(2011世新大學傳技展特優獎-電視一甲《男身女生 The Unfitted High Heels》),請點選觀看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wBSun1R1EQk。
劇情描述一個從小心裡就住著一個女孩的主角阿當,他/她始終無法出來面對大家,只能住在他的心裡,一天又一天的等待,等待一個適合的時機出現。後來,在一次湊巧的機會下,他/她被媽媽撞見。他/她該如何面對媽媽?他/她要如何向媽媽訴說心裡的感受?而媽媽要如何面對家裡唯一的獨子在性別上與其他人的差異?這個身體究竟屬於誰?這是一個重大抉擇,也是母子之間的告白故事。讓故事中的主角,透過影片述說這段心路歷程,往往比老師所說的字字句句而更能撼動人心。
4)公布自己的性向,好嗎?
性別究竟有幾種?有社會性別、染色體性別、生殖器性別、心理性別等等。隨著時代的演進與思想的開放,性別不再單純地僅代表刻板印象中的男/女兩性,反而愈趨於多元。然而,處於大學時期的青少年,在自我認同與他人認同的需求下,同性戀者往往期待能真正自在地做自己,但是,公布自己的性向就真的能做自己了嗎?老師們可以引導學生,應以保護自己為前提,在可信任的人或團體面前才公布自己的性向,以免因不受尊重或不被認同而引發後續不當的情緒反應。
結語
多元性別的年代有一概念,就是:是男、是女重要嗎?因為,無論男性、女性或同性,我們都無法對性別設下「標準」。舉例來說:海兔和鍋牛都是雌雄同體的生物,而海馬是雄性受孕而非雌性受孕。我們需思索:現今學校、工作、社交場合等,對於多元性別是否有足夠的接納和尊重呢?畢竟,每個人都有他的自由和尊嚴啊!
(本文參考中央警察大學林麗珊教授9月於靜宜演講之內容)
活動照片
 |
 |
導師簽到 |
導師簽到 |
 |
 |
校長致詞 |
學務長致詞 |
 |
 |
主講者:林麗珊教授 |
與會老師參與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