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我

 

 

楊哲一目前為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同時亦為中研院研究助理、體育用品店老闆,他更是台灣少數的新生代地景攝影家之一。楊哲一曾經是老師眼中的「爛學生」,也曾經失去人生方向,然而,一趟意外的旅程,讓楊哲一重新找到自我……。

 

小時不了了

 

楊哲一小時候是由阿嬤帶大的,沒人管的楊哲一,童年過得十分逍遙自在。楊哲一回憶起童年生活,不論在稻田、海邊或秘密基地,皆留下他快樂的足跡,他說:「找尋秘密基地這件事,或許也是一個流浪的過程啊!」。

 

七歲時,楊哲一開始對羽球運動產生興趣,在他的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羽球一直是他生命的第一順位。從國小、國中到高工的求學歷程,楊哲一在羽球校隊中,始終保持著傑出表現,他在羽球競賽所得的優勝獎盃、獎牌堆滿整個房間。

 

楊哲一就讀羅東高工建築科時,羽球隊教練有識才之明,鼓勵他好好讀書。可是,自小就不曾在課業上多下功夫的楊哲一,根本識不了幾個大字,底子差的他,到底該怎麼辦呢?後來,楊哲一在高二至高三階段,開始奮發向上,他幾乎天天熬夜唸書,正因他的努力不懈,他竟跌破師生的眼鏡-這位「不會唸書的爛學生」,居然如願應屆申請上了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真可謂有志者事竟成啊!

 

羽球是「貴人」

 

高工畢業後,楊哲一面對台北科技大學「一百多人選三人」的激烈競爭,他不斷想著:「我到底有什麼優勢呢?」他發現自己的強項是:體力好、反應快、獎牌多。他心想既然書面資料贏不了別人,於是他突發奇想地,把家中成堆的獎盃、獎牌和獎狀等,一股腦兒地裝進大布袋裡,一路上從宜蘭坐火車扛到北科大。楊哲一陳述當年還是熱血青年的自己,憑著一股傻勁,在台科大三位主考官教授面前,他毫不怕生地從布袋裡拿出自己的「優勢」,並在桌上一字排開。楊哲一說:「那時,三位教授都笑了。」楊哲一自己講著講著也笑出聲來。大學畢業後,楊哲一只花一年時間就拿到成大碩士學位,研究所期間更拿到全國大專盃羽球冠軍。求學的路途上,羽球這「貴人」未曾遠離他。

 

生命會轉彎

 

楊哲一在國一時,曾要求媽媽買一台相機給他,那台相機也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台相機。那時候的他,很喜歡拿相機四處亂拍,但楊哲一拍出來的照片,每一張都會被人說怪怪的。楊哲一始終在思索自己的優勝劣敗,他自覺不擅文字書寫和口語表達,所以,「鏡頭」是最適合的媒介,讓他可以取代文字而抒發情緒並記錄感動。熱愛攝影藝術的楊哲一,求學生涯幾乎全台走透透,他關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地景攝影成為他「說故事」的媒材,他更確定攝影會是他這輩子的堅持。

 

楊哲一在靜宜大學演講說明主題。

 

尋我之旅

2012年的摩托車之旅,開始了楊哲一的流浪旅程。出走前夕,楊哲一歷經不知名的重病、突來的失戀、家庭經濟變故等挫折,為了尋找生命的答案,楊哲一決定放下一切,從熟悉的環境出走,到陌生國度找尋真正的自我。

 

沒有太多的計劃,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楊哲一帶著「問號」去旅行,從哈爾濱出發,一個人獨自開展一段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流浪旅程,他甚至不知道這趟旅程會在何處劃下句點。是拉薩嗎?

 

挫折是禮物

 

旅程中,楊哲一不斷面臨許多挫折和打擊。雖然沒有人相信他能在哈爾濱的公路上單獨騎摩托車;雖然旅程的一開始,楊哲一就在結滿冰霜的公路上「犁田」,所有的重量(一百多公斤重的行李與摩托車的重量)壓在楊哲一身上;雖然很多路過的車都開著暖氣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注視著他,但楊哲一辦到了,他真的騎著摩托車離開了冰天凍地的哈爾濱。

 

楊哲一有好幾次迷路的經驗,不管道路上是否有標示,不管他是否有向人問路,楊哲一還是迷路了。他笑說:這有點像人生的旅程,當你帶著問號的時候,雖然會看到不同的風景,但有時候回應我們的也會是問號。」人生的得失,全反照在這趟旅程上。楊哲一回想這趟尋我之旅,他會試想:若有更周全的計劃,結果是否會不同?不過,他也想過,人生不就因為無法預期而更顯精彩,不是嗎?楊

 

哲一曾在罕無人跡的高海拔山上,夜裡獨自騎著摩托車前行,從播放出的記錄影片中,只看到昏黃的車燈,照著前方路烏七抹黑的一小角,背景的聲音除了摩托車的噗噗聲外,隱約還有不知名的動物,楊哲一笑說是狼,也可能是西藏獒犬。楊哲一曾缺氧昏死路旁,不知過了多久才又再自己醒來,爬起來後繼續騎著摩托車。流浪途中,楊哲一面對這些恍如人生關卡般的每一次挑戰,在陌生的環境裡,楊哲一學會與自然環境對話、與陌生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楊哲一擴大了人生的視角,不斷反問:「如果賣汽球的貧困小女孩都可以那麼堅強,為什麼我不能?」、「我擁有的好多好多,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不曾珍惜?」……等等。透過內在心靈對話,楊哲一更加堅定了心的新方向。

 

楊哲一分享自己從絕望到重生的心境。

愛土的心圖

 

旅程中,楊哲一用多種媒材(相機、攝影機、明信片等)與環境、土地、人文對話,他努力地用心記錄著,期待喚醒人們對文明與自然的關注與平衡。楊哲一說:我一路拍攝受創的土地照片,並製成名信片邀請居民寫下環境變化的故事。」於是,在哈蜜,楊哲一從擺攤的老伯口中了解到:「原來我吃的不是哈蜜的哈蜜瓜,而是烏魯木齊的哈蜜瓜。」因為季節、環境的變遷,連哈蜜瓜的生產期都亂了。只能看到哈蜜花的楊哲一,一邊為土地感傷,一邊請擺攤老伯在明信片上寫下這片土地的生態故事。楊哲一試圖協助土地「發聲」,為土地的情緒找到出口。

 

這一路上,楊哲一走過許多被遺忘的地方,看過許多被邊緣的人,這些感動與感傷,都化為楊哲一的內在能量。因為旅行,讓楊哲一更確定自己愛土地、愛環境的心。他要用他的眼睛(鏡頭),帶領大家用心珍惜這片土地。

 

旅程結束了,楊哲一連結所有曾經「駐足」的點,他驚異地再次發現地圖上的點連成一個「大問號」,他也決定繼續帶著問號,用充滿新奇與探索的眼光,去追尋他的人生、他的心圖。

 

楊哲一的攝影作品印製成明信片。


築夢人生

楊哲一總習慣性地在面對每一人生關卡時,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到了優點,他就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兒去。楊哲一知道自己的興趣是羽球和攝影,於是,鎖定目標後,他熱情地投入、學習,且讓興趣變成專業,變成他人生的優勢。然而,面對劣勢,楊哲一仍然不放棄希望,他努力地在他「不會唸書」的缺點上,奮鬥不懈地找方法、克服困難。

 

我們何妨試問:我們的優點是什麼?缺點又是什麼呢?我們又應如何強化我們的優缺點,讓這些特點都轉化成我們人生的踏腳石而非絆腳石呢?再者,這些踏腳石,能如何協助我們完成夢想呢?演講雖然結束了,但這些問號,開啟了同學們的視野,築夢、尋我的火苗,正悄悄地漫延開來……。

(本文參考楊哲一4月於靜宜演講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