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社會─大學導師的角色與職責

講師:徐西森教授/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教授



       後現代主義的社會特色

●對於前現代 / 現代思潮的解放與反動、放棄對「客觀絕對真實」的追求,以及我們對社會所建構之實在認知的時代。(Schneider, 1998)

●形式/反形式、層次/ 無序、中心/ 去中心、主從關係/ 平等關係、確定性/ 不確定性、類型/ 變化、意向的/ 隨意的、群體的/個體的。(宋心蕙,2006;徐西森,2003; Farmer, 1995)

●導師的角色/ 支持的角色、協調的角色、專業的角色、夥伴的角色、資源整合的角色。

 

      後現代校園中導師的作為

1.運用議題創新討論活動([天天快樂]為例)。

2.班會創新活動的實施([尋找燈塔]為例)。

3.科技融入教學與輔導([正向思考]為例)。

4.溝通媒介的彈性與多元化。

5.生活智能(EQ)有時重於專業知能(IQ)。

6.預防問題發生有時重於問題解決處理。

7.參與學生活動有時重於指導學生活動。

     師生晤談的理念與重點

●原則:(1)陪伴學生有時重於改變學生。(2)聽學生說有時重於說給學生聽。(3)引導學生思考有時重於教導學生方法。(4)非語言溝通有時較師生的語言溝通優先。
●時機:
●場地:
●心理考量:
●生理考量:

       師生晤談的技巧

●初層次同理心
●尊重
●具體

       共勉之!

●做一位有生氣(adj.)、少生氣(v.);既專業、又敬業的教師。
●關懷學生是一種敬業態度的展現,求知動力將有助於輔導知能的提昇。
●後現代社會的教育輔導工作者:國際觀、科技腦、人文心、教育愛、鄉土情。
●同儕輔導與接受評鑑督導:提昇輔導品質與教師形象。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