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與多元性別



       根據台灣立報(2006)報導,教育部公佈研究調查:同性戀大學生中,12%有嚴重憂鬱傾向,同性戀學生的自殺企圖,也高出異性戀學生3倍之多。調查數據指出,同志大學生的情緒困擾,高於非同志大學生,而同志大學生的自我價值看法也較負面、較易遇到更多的感情壓力。周遭朋友、家人,甚至是同性戀者本身,對同性戀性傾向的接受度,較異性戀者為低。上項資料顯示出,同性戀大學生的自我/他人接納、包容、尊重,與一般大學生相較,是相對匱乏的。 

         此外,100年度全國大專校院諮商輔導主任會議中,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表示,民主多元社會,大學相關輔導人員,面對學生紛雜的議題、問題,需要專業知能及經驗來協助學生人際交往、就業等事項。他同時強調性別平等、生命及品德等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各校輔導諮商人員應結合校內各單位業務運作,一起培育高品德、講法治、重人權,以及擁有國民基本素養的學生。會議中,亦就「關懷校園弱勢」和「認識同志」議題,進行分組研討與經驗交流(黃國芳,2011)。由上述資料可知,性別議題在大學校園中,已愈趨受到重視。然而,除了輔導人員以外,大學導師在「大學生輔導工作」一環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地位,而多元性別相關議題的探討,亦逐漸成為教育部重點工作。  

       其實,針對大學同性戀學生,柯慧貞建議,同志大學生應學習獨立判斷與堅毅性格,不要輕易因他人的不贊同、不喜歡,而否定自我價值,遭遇困難時也應善用輔導資源,讓專業人員協助克服憂鬱(台灣立報,2006)。         

       舉實例而言,高雄某位大四男生,自高中時就知道自己對異性沒興趣,但一直無法認同自己性向,內心十分矛盾,卻不曾向親友吐訴,而罹患憂鬱症,後來自殺身亡,家屬整理遺物,才知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楊明仁醫師表示,現今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不少,十年前門診是一年才會碰到一個,而今經常碰到。多數家長得知孩子有同性戀傾向反應激烈,造成孩子不敢傾訴,陷入無助。楊明仁為此籲請家長、師長應及早注意孩子的性別取向,若發現孩子有同性戀傾向,應及早尋求心理輔導或醫師協助評估;得知孩子是同性戀時,應尊重孩子,不要讓孩子陷入孤獨無助狀況,才不會走上絕路(胡宗鳳,2000)。然而,除了家長需培養正確健康的性別概念,協助孩子取得自我認同外,學校老師們的關懷,亦可致使大學學生不再感到孤單、茫然或無助。    

        目前,新出爐的調查發現,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已更能接受同性戀(法新社,2011)。但在台灣,自我認同與多元性別議題仍有待社會階層大力推動。於是,馬英九總統於本月發表性別平等政策七大願景和行動措施,其中所提出的七大願景包括:促進公共決策的平等參與、建立友善職場和福利社會、關注人口結構和多元家庭、深化性平教育及媒體自律、改善人身安全與司法體系、整合健康醫療與性別意識及融合永續環境和性別觀點(崔慈悌,2011)。而願景中所提及性別部份,即為多元性別概念的倡議,也突顯出多元性別和性別平等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然而,自我認同與多元性別的概念,能如何達成有效連結呢?自我認同,即指個體對自己一定獨特性的意識,自我認同使個體在時空上確立自己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它亦指自我的建構,自我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意識及自我認知。在性別的部份,傳統社會會因個人生理性別不同,而賦予個體不同的期望。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男女有別、各司其職的刻板印象。但若有人不合乎典型性別行為的期待,則極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遭歧視、偏見、異樣眼光、打壓等。多元性別,即表示性別能由各個不同的多元層面來加以判定:

      1)生理性別:即指與生俱來的性別,例如:雄性/雌性/男性/女性,或同時具有兩性性徵。

      2)性別認同: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是絕對的男人/女人,但也有些人在自己內心找到另一種性別的自己。

      3)性別特質:例如陽剛與陰柔等。

      4)性傾向:例如「異性戀」、「雙性戀」、「同性戀」等。   

       其實,當我們細緻探討一個人身上與性別相關的屬性時,能從下面這張表格裡,找到一個人身上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性別屬性: 

 

我的特質 屬性
(1)我生下來是… 光譜地帶
(2)我覺得我是… 男生 光譜地帶 女生
(3)我看起來像… 陽剛 光譜地帶 陰柔
(4)我喜歡的是… 女生 光譜地帶 陰柔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1995.org.tw/xoops/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61) 自我認同與多元性別,總括而言,就是經由不斷地自我探索、自我價值定位、裝備自我,進而以正向積極的態度,做好自我照顧,並在性別多元的範疇裡,看見差異,尊重不同,發現真正的自我。  

 

參考資料:

台灣立報(2006),同志大學生憂鬱傾向高於異性戀,下載日期:2011年8月24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4650
法新社(2011),研究:多數國家更能接受同性戀,下載日期:2011年8月2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30/19/2sfkh.html
胡宗鳳(2000),同性戀大學生憂鬱走上絕路,下載日期:2011年8月25日,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100
黃國芳(2011),大學生問題紛雜 輔導難度高,下載日期: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19/5/2yzkz.html
崔慈悌(2011),推性別平等7願景,下載日期:2011年9月20日,取自:h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03/4/2y2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