嬲、嫐-認識多元性別

 



有關性別,老師怎麼想?

       台灣性別教育正逐步邁向自由、民主、多元,從過去國中小「健康教育」教學的忽略、跳過,轉變至目前社會對於身體、性徵與性別的愈趨包容、接納,性與性別已不再是大家刻意隱晦或避談的話題。   

       然而,在當前教育致力培養學生對性別與身體的健康態度、知識時,我們是否亦能一般化地看待學生和「性別」有關的行為呢?還是,我們決定提供學生充份的資訊,讓學生正確地、健康地看待自我與他人的性取向,進而懂得保護自己呢?或是我們僅提供較片面、恐嚇性的資訊,期待學生改變「不正常」的性取向或排斥他人「不正常」的性取向呢?      

有關學生,老師怎麼想?  

       Cooley的「鏡中自我」認為:我們不只直接從自己的個性來瞭解自己,也可以從別人對我們的印象中,來瞭解自己。Cooley是運用鏡中自我,來強調自我是我們和其他人社會互動的產物。而Mead的「概推他人」和「自我概念」,指的就是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也就是我們的言行舉止,多半是依照別人如何看待並對待我們的方式而產生。然而,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大半都會受先入為主的期望所制約。舉例來說,假如有人告訴我們說「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我們可能就會照別人所認定地那樣看待我們自己,然後,行為表現真的就愈來愈不正常。這其實也是一種「標籤理論」,此說明了人的舉止為什麼會按照他人認定並加以標籤的方式來表現的一種現象。試問:我們是否亦會在學生身上貼標籤呢?          

       師的看法,對學生影響頗巨。「畢馬龍效應」中談到,我們會被誘導而認為他人是個怎樣的人,這種傾向也沿用於我們的自我認知,和他人如何看待我們自己。以上所述皆息息相關。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老師認為「這個學生會進步」時,學生的成績果然真如老師所期待地進步了。         

      正因為「老師」身份之於學生的重要性,因此,增進師生對於多元性別的認識與認同,實有其必要。

何謂多元性別 

 (一)性別

         就性別的定義而言,性別(gender)其實即是我們日常填表時,在性別欄位上的稱呼:男性(male)與女性(female)。有關性別的認定,不論從生物學觀點出發,或由社會所共同建構的角度觀之,都有其意義。大致而言,我們多從「性」和「性別」的差異談起,性指的是生物學上的,而性別指的是心理學與文化學上的,也就是社會建構的部份。我們要判別一個人是男性或是女性,常經由性器官的基因於外表所做出的展現而定。然而,性別則是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所具有的男/女性化特質的一種主觀感受。這種主觀認定,也說明了社會對男/女角色的社會期待與評價。   

       性與性別「操作」上的差異,在於我們常先以「性」做為判準,再將社會上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像公式一般地套進一個人的性別角色中。但這樣的結果認定,並無法達到真正的「準確」度。雖然,我們的性徵,早在誕生的那一剎那,就已註定我們生物學上的性(sex),這是由基因所決定的。然而,我們還是需透過自我了解,以進一步形塑自我性別(gender)概念 。       

(二)性別與平等

       性別平等即指性別地位的實質平等,它是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      

       為什麼我們要特別強調性別平等呢?因為大部份的人皆會因個人生理性別的不同而賦予不同期望,例如:男女有別、男主外而女主內、各司其職的刻板印象。若典型的性別角色受到挑戰,那麼,違反社會性別期待的人,往往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遭到他人的異樣眼光、歧視與責難。  

       在社會性別角色愈趨多元的驅使下,性別平等法於是產生,和學校有關的部份,舉例有: 

       第 9 條:「學校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並得聘具性別平等意識之教師代表、職工代表、家長代表、學生
                       代表……為委員。」

       第 16 條:「學校之考績委員會、申訴評議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及中央與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
                        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另有關性平法施行細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以提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  

        總而言之,尊重差異、機會均等才是性別平等的核心。
 

有關多元性別,老師怎麼做?

        根據中央社(2011)報導,救國團張老師1980專線統計,每年有關同性戀議題的求助電話,約有近350人次,其中包含同志個案和其家長。其中男同志的求助電話佔65%,且大學學歷及學生的求助人數居多。由此顯見他(她)們和其家庭,處在多元性別尚在提倡時代,需要更多的了解與幫助。因為在主流環境中,性心理與性傾向的探索顯然不足,因此,我們應讓這群年輕人有更多元的性向探索管道及知識,同時協助家長及教師們多增加多元性別的觀念及知識。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老師蔡鐿安(2006)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8期中撰文建議,在學校方面,校方應提供不同性別間平等的學習經驗,促進彼此見的相互瞭解、尊重及合作,期營造一個尊重多元的「性別無障礙」生活環境。  

        自由電子報記者邱紹雯(2011)針對「多元性別教育 應從校園開始」的專題報導中指出:「和大部分的人不同,不代表他就是不對、不好的。」因此,尊重與支持孩子的多元性別傾向,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單位,學校原本就該協助孩子面對困難,而非增加更多的負擔;最怕的是學生將困難全放在心底,並以其他行為表現性別上的焦慮,必要的協助反而進不來。師長們站在提供學生適性發展的角度下,應了解學生的本質與需求,公領域部分,只要不去妨礙、影響到別人的權利,學校理應給予尊重與支持,讓校園師生皆能透過教育過程,學習尊重彼此、接納差異。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多元性別時代的來臨,我們皆可共同努力,從下列三點開始做起:
         1.尊重性別差異與多元性別傾向
         2.協助建立多元的性向探索管道
         3.增加多元性別的觀念及知識

       最重要的是,諮商輔導中心每學期皆針對性別議題,辦理許多場次的演講或工作坊,歡迎老師鼓勵學生參加。此外,諮輔中心專兼任心理師、社工師,亦皆可成為老師們的強力後盾,歡迎老師們隨時與我們聯絡、前來諮詢或轉介學生哦!  

參考資料:

中央社(2011),救國團高雄張老師關心多元性別議題,下載日期: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2339
邱紹雯(2011),校長:多元性別教育 應從校園開始,下載日期:2011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24/today-taipei7-2.htm
蔡鐿安(2006),我不是娘娘腔-從葉永鋕事件看性別刻板印象與家庭教育,下載日期:2011年10月2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8/5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