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的月台
 

陳凱婷(諮商心理師)


空白在幾米「地下鐵」音樂劇的主題曲中,有一句歌詞這麼說:「啊!生命它只是個月台,你來的目的就是離開。」簡單的一句歌詞道盡了生命開始和結束的兩大主題。是啊!我們都知道,生命終有結束的時候,但要面對它和理解它,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不只生命會結束,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等等,無論是什麼樣形式的關係,只要有開始就會有結束,當原本屬於我們的、有意義或個人所熟悉的東西被剝奪了,這樣的狀態就稱之為:「失落」。而我們失去重要的人或物時,心中會出現的情緒則稱為:「悲傷」,悲傷是面對失落時會出現的正常反應,它可能會在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層面造成影響,這些影響會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脈絡而有所不同。而「哀悼」則是我們面對悲傷的調適歷程,此歷程亦是因人而異的。在本篇文章中,即將簡單的介紹何謂失落及哀悼的歷程,幫助大家檢視自己面對失落的調適狀況,並學習面對與穿越失落的議題。


空白生命中的失落有很多種形式,首先,在生命中一定會出現的,稱之為「必然的失落」,它是指伴隨著成長和發展,人們必然產生的失落,例如:斷奶對嬰兒所言,是被迫以另一種方式來獲得所需,即是一種失落;第二,是「失去所愛的人、或對自己有價值的人」,例如:喪親、分手、離婚、分居、轉學、搬家、畢業等等;第三,「自我狀態的失落」指失去身體器官或功能,例如:乳癌切除乳房、意外造成傷殘、流產等等;第四為「外在目標的失落」,諸如:失去財物、考試落榜、比賽失利等等;最後一個稱作「終極的失落」,指我們最終無可避免的,都需要面對死亡,例如癌末病人,已經面臨了最終死亡的失落。由上述的介紹可知,失落指的不一定親人的逝世,失去戀人、失去獎杯、失去嗅覺、失去金錢等,都是一種失落。


空白經常有人問,因應失落的哀悼的歷程到底要走多久才會好呢?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或才算是走出這段哀傷的歷程呢?針對哀悼的歷程,不同的學者在喪親的研究上,提出了不同的理論。Kubler-Ross提出的面對死亡的五階段論,依序為: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最後為接受事實,他認為這五個階段並非直線進行的,人們不一定會經歷所有的階段或一定會按照順序的經歷。Parkes則將哀悼分為四個時期:(1)失落後馬上發生的麻木時期:此狀態有助於暫時逃避失落的事實;(2)渴念期:喪親者會希望親人回來並否認失落為永恆不變的;(3)解組和絕望期:此時喪親者難以正常發揮生活功能;(4)重組期:開始回復正常生活。Worden將哀悼的歷程畫分為四個任務,其中包括了:(1)接受失落的事實;(2)經驗悲傷失落的痛苦;(3)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及(4)將對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


空白上述的學者雖然劃分出了不同的階段、時期或任務,也認為個體的哀悼歷程不見得依據其所劃分的方式按先後次序進行,但主要仍將哀悼歷程自開始至結束做了歷程上的區分。相較以上學者的研究結果,Stroebe、Schut兩位學者則提出了「雙軌歷程模式」,認為喪親者不一定要接受失落的事實才能走出悲傷,因為喪親者的生活處於擺動的狀態。有時傾向於情感主導的失落導向(如:專注於失落親人的悲傷、經歷悲傷的疼痛、情緒的發洩及解除與逝者間的聯結等),有時傾向於認知主導的復原導向(如:專注在生活上的改變、嘗試新活動使自己從悲傷中分散注意力,及發展新的社會角色、新身份與新的人際關係等),有時則什麼也不進行,停滯於中間地帶。這個理論將個人長時間且反覆的調適歷程視為一個動態的非線性的歷程,它假設喪親者會在失落導向和恢復導向之間交替,在此時喪親者可能會對抗失落,另一方面逃避,同時又進行恢復的工作,於適當的因應而言這種交替是必要的。


空白綜合階段論、時期論、任務論的學者觀點,在面對失落的第一時間,人們都會有否認、麻木、憤怒、沮喪、不相信等逃避的情緒,這些情緒是人受到衝擊後,難免會出現的正常反應,而且可能會延續好長的一段時間。待這些情緒過去之後,人們才有辦法慢慢的接受失落的現實,開始體認到失去的痛苦與難受。此時期亦可能交互著出現前期的情緒,正常的生活功能亦因此而難以發揮,直到人們逐漸適應逝者不存在的事實與環境,才能夠逐漸的開始新的生活,將情感投注於新的環境之上。這樣的觀點提供了我們一個清楚的架構,告訴我們有情緒是可以的、是很自然的,沒有人一下子就可以從喪慟中站起來,大部分的人都需要經歷上好一段歷程。筆者認為,雙軌歷程模式更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適應觀點,也是一個讓大家可以安心接納情緒擺盪的觀點,它告訴我們,在調適失落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情緒是來來回回的,可能上一秒鐘正有活力的決定要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規劃生活,但下一秒卻又掉入了憤怒或不捨的情緒中難以自拔。雙軌歷程模式明確的指出,個體在調適的歷程中,就是一個這樣的擺盪歷程,直到真正的適應,開展新生活為止。


空白穿越失落事件,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歷程,但也非是不可能的歷程。就過去的許多研究及筆者的生活經歷與諮商經驗中,以上的喪親調適歷程亦可大略的套用於其他面對失落的歷程(如:分手等),我想,其中最重要的精髓便是對情緒的允許,要允許自己能夠傷心、能夠難過,了解很多的否認、憤怒或不解的情緒或想法都是很自然的。無論是情緒樣貌或是調適歷程,都會因著每個人個性、背景或發生事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別忘了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好好的擺盪與哀悼,學習適當的情感宣洩,才能夠減輕過去的罣礙,重新迎向嶄新的明天。當然,最重要的,是要適當的接納自己的樣子,經歷過失落,就一定會有所改變,所謂的復原並不是指完全回到過去的模樣,而是已經因應失落,重新調整出了一個新的模樣。接納自己哀悼的速度與模樣,也接納別人哀悼的速度與模樣,絕對是面對失落的歷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喔!

< 明盲之間
男兒身非男兒聲 >A03.html
目錄mu_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