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照片

Blue bye bye, Happy to you — 認識憂鬱情緒與輔導資源

講師:汪弘道醫師

  • 現代醫療特質
    1. 重視公共衛生強調一級預防(二級治療三級復建)
    2. 客觀診斷依據
    3. 生命的價值(生命有價)
    4. 重視第三人意見
  • 精神醫療特質
    1. 對疾病病因仍有爭議不易預防
    2. 精神科診斷尚無儀器
    3. 生命價值(生命無價)
    4. 也重視第三人意見,但不易一致

打開新聞亦或報章雜誌,可以發現到現今人們不僅要注意到生理的疾病,心理的疾病更是不可以忽視的一環。伴隨著人際關係的互動,還有經濟發展的生活壓力,憂鬱症的罹患比率越來越高。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為排名第二的高負擔疾病。而憂鬱症也排行在台灣的第9大死因,其罹患的比率有5-10%。因此,汪醫師希望大家不論是否憂鬱症或憂鬱情緒,都能夠知道諮商輔導的資源,可以是學校亦或是醫院所提供的部門。

  • 心理困擾成因
  • 汪醫師一開始提到,憂鬱症為精神疾病的一種,而造成精神疾病的成因是:

    *壓力源(分為短期、長期)→耗竭心力 原因有分兩部分:
      1. 心理(很多憂鬱的狀態,都是自己框住了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克服,而導致更嚴重。)
      2. 社會( 社會的輿論會使人罹患憂鬱症,我覺得集體的壓力不會使人成長的,適時的給予鼓勵才會給人動力。)
    *體質(基因弱)→精神憂鬱(易造成自殺)

    這讓同學了解原來精神疾病的罹患也是可能來自家族的遺傳的,不單只是自己個人遭遇罷了。所以當我們周遭有人較為憂鬱,不該說他們奇怪或活該,也許是家族的基因,使的他面對負面事情都較為憂鬱。

  • 哪些是情緒的表現(如何察覺憂鬱或其他情緒)
  • 而汪醫生也提供了聽講者,可觀察的情緒變化有哪些情況,讓我們可以觀察周遭人士,並能夠給予及時的幫助。

    • 思考表現
    • 情緒表現
    • 行為表現
    • 身體表現(易有以下症狀: 疲勞、便祕、腹瀉、口乾、頻尿、心悸、手抖、胸悶、頭痛、過度換氣、失眠。)
    • 激動表現
    • 邋塌表現

而簡單說明憂鬱症就是:長期恐懼 → 適應/抵抗 → 精疲力盡

憂鬱症罹患比率提高,汪醫師提供了目前最易罹患憂鬱症的情況有:

    • 女生>男生(或許是女生天生的個性使然,有較多優柔寡斷的一面,造就女性停留在鬱悶情緒中較長久。另外社會環境使然,很多事情女性占為弱勢,使女性易有不好心情的產生。)
    • 20歲 - 40歲(大多數的同學都到了此年齡層時,因而大概明白為何這些人較容易得憂鬱症。20歲以上族群,屬於才步入社會的新鮮人,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性的感覺,也容易無法適應打擊,而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相對地,對於30-40歲的年齡人士,他們背負了許多壓力,像是工作和家庭,種種繁雜的事物,容易造成憂鬱情緒。)
    • 遺傳的家庭史(有如前部分所提及的,家族的基因遺傳,較為弱的基因容易導致精神疾病的罹患。)
    • 婚姻狀況(婚後的相處,會有許多地方要學習,當雙方無法平等為家庭付出, 只有某一人一直委曲求全,此人易有鬱悶情形出現。)
    • 產後影響(我們可以發現到這種情形而得到憂鬱症的女性比率愈來多,因為女性同時間面臨許多的事情,導致她無法負荷。像生產完,身材無法回復到產前,就會擔心丈夫是否會變心?而孩子的出生,無任何經驗得母親,更是會擔心如何照顧好小孩。因此,這時丈夫的包容與陪伴是最為重要的。)
    • 負面的事項或生活(當我們在面對負面事項時,一直深陷其中,無法脫離就容易造成憂鬱情緒。因此,我們要告訴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我們要找積極的想法去面對,憂鬱無法解決事情的。)
    • 童年失去父母的影響(小孩子的心靈是最為脆弱的,因此我們在面對單親家庭的小孩,言語和行為要更加注意,否則容易造成陰影在他們的心理。)

在最後聽完演講後,讓參與的同學們了解到給予憂鬱症患者,最好的治療不僅是藥物治療;他們也需要親朋好友的陪伴,不應該對他們投以奇怪的眼光,相信他們也不願意讓自己生病。所以,汪醫師送給大家面對憂鬱者的忠言「傾聽、陪伴、照顧」,也讓參與的同學有很大的學習。

活動花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