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靜宜大學-學生事務處

 

活在社群,也活在現實—數位世代的大學生自我導航🛰️

文:陳婷諮商心理師

打開手機,滑一下限時動態,朋友的聚餐、美食、旅行照片一一映入眼簾,彷彿每個人的生活都比自己精采。
於是,你忍不住心裡一酸:怎麼只有我躺在宿舍?怎麼我的生活好像沒什麼好分享?

這種「比較感」是大學生最常遇到的社群困境。社群媒體像一面放大鏡,把別人最光鮮的時刻呈現出來,卻隱藏了背後的孤單與挫折。
久而久之,我們不只容易懷疑自己,甚至開始把「線上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混為一談。

 

社群媒體的兩面性

其實,社群媒體並不是絕對的壞東西。它能讓我們更快認識同學、找到共同興趣、參與校園活動,甚至遠距離的友情和親情也能因此維繫。
只是,當我們過度沉浸在「線上的認同」時,反而會失去與真實世界深度互動的機會。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和朋友坐在一起,卻各自低頭滑手機;明明可以開口聊天,卻選擇傳訊息溝通。
這種矛盾,就是社群媒體帶來的「距離幻覺」──看似更靠近,卻在心理上更疏離。


IG@ zanmang_loopy

 

有了AI後,互動變得不一樣

過去,當我們需要傾訴、渴望親密,或因衝突而感到不安時,唯一的選擇是「找人互動」。
我們必須鼓起勇氣面對他人的情緒,學習妥協、道歉、和好,這些過程雖然不舒服,卻是人際關係裡最寶貴的成長。

但現在不同了。有了AI的陪伴,我們開始不需要面對這些挫折。AI隨時在,無論你丟出什麼情緒,它都會順著你、安撫你,甚至模擬出你最想聽的回答。
這樣的互動很安全,因為不會有爭吵、不會有拒絕,甚至不需要承擔真實關係裡的不確定性。
久而久之,AI成了我們的「舒適圈」,一個可以隨意對待、隨時獲得理解的空間。


作者:Pendleton Ward

 

然而,這樣的依賴也帶來隱憂:如果我們習慣只和AI互動,可能會逐漸失去在人際中練習的能力。
真實的關係裡,本來就有摩擦和衝突;正是透過這些挑戰,我們才學會理解別人、也更認識自己。
AI可以成為陪伴,但它永遠無法取代現實中「真實而不完美」的人際連結。

 

不迷失的三個練習

一、設定「數位減壓」時間
每天給自己一段「不滑手機」的時刻,可能是早晨剛起床的半小時,或是睡前的一小段時間。
讓自己習慣用真實的眼睛觀察世界,而不是被演算法帶著走。

二、練習雙軌互動
你可以試試「線上互動+線下跟進」的方式。比如,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同學分享一部電影,可以主動邀約對方一起去看;
在聊天室聊到作業進度,可以提議相約圖書館討論。讓虛擬的連結真正落實到生活裡。

三、保留與人「真實摩擦」的機會
衝突和摩擦,聽起來很讓人害怕,我們的本能也常常想逃避。但事實上,這些「不舒服」就像是在鍛鍊肌肉。
當你第一次舉啞鈴,手臂會酸痛,甚至懷疑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累;可正是因為反覆承受壓力,肌肉才會長大、變得有力。

在人際互動裡也是一樣。當你和朋友有不同意見時,心裡的不安、被誤解的挫折感、想立刻拉開距離的衝動,都像是肌肉的酸痛。
可是如果你願意停下來,嘗試說出:「其實我有點受傷」、「我想聽聽你怎麼想」,那麼你就在鍛鍊自己處理關係的能力。


引自:
1120日(金)公開!映画『STAND BY ME ドラえもん 2』劇中カットを初披露!|ドラえもんチャンネル

 

這種練習的成果,不會立刻看見,但隨著時間,你會發現自己能更自在地面對分歧,也能更清楚地表達需求。
更重要的是,這些真實的摩擦能帶來更深的親密感,因為你和對方都願意在不完美裡磨合,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和諧。

所以,當你遇到摩擦時,不要急著把它視為「關係失敗」,而是把它想像成一次「心靈健身房」的訓練。
雖然會累,但每一次的練習,都讓你在人際世界裡變得更強壯、更成熟。

 

最後,給大一的你的一句話

社群媒體和AI,像是一面鏡子,也像一張保護網,幫助我們連結、安慰我們的孤單。
但千萬不要忘了,真實世界裡的擁抱、眼神、爭執與和好,才是最能滋養你的人際經驗。
願你能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不迷失、不失真,保有最真誠的自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