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後,沒人教的事:從自我照顧開始打造歸屬感🐾
文:陳婷諮商心理師
踏入大學,對許多人來說,最鮮明的象徵就是「離家」。有些人遠離熟悉的城市,要在宿舍裡與不認識的同學開始新生活;
有些人雖然還住在家裡,但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人生從這裡開始,已經不一樣了。
因為在法律上,18 歲的你,已經是成年人。這代表什麼?代表從今以後,你必須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與行為負責。
或許沒有人會再每天盯著你上課,但如果缺課太多,被當掉的後果要自己承擔;也沒有人會幫你規劃交友的方向,但你要承受人際互動帶來的收穫或失落。
成年,意味著「自由增加」與「責任增加」並存。
引自:https://www.ghibli.jp/works/chihiro/#frame
大學生活就是一個練習場,讓你在「沒有人強迫你」的情況下,慢慢學會規劃自己、照顧自己,並為自己找到一個「想要待著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歸屬感。
一、成年不只是年齡,而是選擇
成為成年人,不是因為生日一到就突然長大,而是從日常一點一滴的選擇開始的。
你會發現,大學的自由帶來了很多考驗。比如:要不要早八課還是睡到自然醒?
要不要把零用錢花在最新的球鞋、追星演唱會,還是留一點在帳戶裡?這些看似微小的決定,其實就是成年後「自我負責」的開端。
一個簡單的比喻:以前是爸媽幫你拿雨傘,提醒你「今天可能會下雨」;現在則是要自己看天氣預報,決定要不要帶傘,
然後為淋雨或保持乾爽的結果負責。成年不是一瞬間的蛻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小選擇,慢慢長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自我照顧:從基本開始
很多新生會把「自我照顧」誤解成高深的概念,好像要會冥想、要買一堆精油,或是要很懂心理學。
其實不然。自我照顧,最根本的基礎是「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心」。
- 吃得規律:不必每餐都健康餐,但至少別常常只靠手搖飲和泡麵過日子。
- 睡得安穩:熬夜追劇或打遊戲很快樂,但隔天精神不濟,你會比誰都難受。
- 動一動:去球場打球、散步、騎腳踏車,運動能讓你更快回到平衡。
- 找人聊聊:心情卡住時,和朋友、導師或輔導老師聊一聊,比悶著強。
引自:X@ ngnchiikawa
成年後,沒有人會每天檢查你有沒有吃飯、睡覺、運動。這些責任都要交回到你手上,而這就是一種最直接的自我照顧。
三、歸屬感不是「自動」發生的
大學裡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好像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感覺很正常,因為歸屬感不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一部分,它需要你自己去創造。
- 主動參與:無論是社團、系學會,還是校園活動,嘗試去看看、去參與,比等別人邀請更快找到連結。
- 允許自己不完美: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不合群,或講話冷場,但這些都是建立人際的必經過程。
- 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有些人是在宿舍裡佈置一個小角落,有些人是找到固定去的咖啡廳。當你能在某個空間裡放鬆做自己,那就是歸屬感的種子。
歸屬感不是追求「哪裡都受歡迎」,而是慢慢找到一個地方、一群人,讓你感覺「在這裡,我被接納,我也接納自己」。
四、成年後的練習:允許不舒服,學會成長
成年後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不再有人替你擋下所有不舒服。你會經歷孤單、衝突、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大學生活。這些感覺可能讓你想要逃避,但其實它們都在幫助你成長。
就像鍛鍊肌肉會帶來痠痛,人際互動的摩擦、生活中的挫折,也是在鍛鍊你的心理肌肉。成年不意味著「從此一帆風順」,而是學會在風浪裡穩住自己,然後告訴自己:「雖然很難受,但我可以處理。」
引自:となりのトトロ - 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
結語
大學,是你開始為自己負責的起點。18 歲讓你在法律上成為成年人,但真正的成長,是從生活裡一次次的選擇與練習中累積的。
當你願意開始照顧自己,學習承擔,並主動建造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時,你會發現成年並不可怕。
相反,它是一個讓你逐漸長出力量、成為自己人生掌舵者的過程。
所以,請允許自己跌跌撞撞,也要為自己拍拍手:因為從今天起,你正在學習,如何在這個世界裡安身立命,並且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